返回第536章 产业链(第1/2页)  带着机器狗去唐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茶砖在草原上的价格,其实并不便宜,哪怕是打了五折,也要三百文钱一斤。

    如果以物易物来计算,在汉人眼中就更贵了,因为要算上牛羊在草原和内地的差价,那个价格就更夸张了。

    在江南,一斤茶叶的价格并不高,便宜的也只是十几文钱,大部分都是不超过五十文钱,贡茶除外。

    这个时候的茶,大致分为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形态。

    其制作工艺基本为:“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其中的“蒸捣”技术,是蒸青饼茶制作的核心。

    张家现在收购大量的蒸青饼茶,基本上都是用于运输到草原上销售。

    事实上,古代的外销茶叶,包括最有名的茶马古道上运输的茶叶,都是茶饼茶砖。

    茶饼茶砖的制作之所以成为主流,关键解决的是彼时如何缩小体积、便于运输、便于存储的难题。

    毕竟这个时代不管是道路交通还是运输工具,都非常的差。

    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实践中,茶叶的采摘制作,由粗老的叶茶,逐步提升到较嫩的茗芽。

    张家的炒茶,主要就是采摘的嫩芽。

    而茶叶从远古的晒青,到贞观初年的蒸青,其实是一个去芜存菁的杀青技术的质变过程。

    不过由于蒸青茶的香气不高,干燥较难,制作时费工费力,在炒茶面前完全没有优势。

    张华打算让张家商队在江南收购新鲜的茶叶,在华庭县设置茶叶作坊加工成炒茶。

    虽然茶叶采摘之后当天就炒制是最好的,但是炒茶作坊如果放在长安和华庭县之外的地方,很难保密。

    也就暂时将就一下,至少这样制作的茶叶,还是可以达到互助香茶丁级的,有些还可以达到丙级。

    因为江南本来就比长安更加适合种茶,历史上的不少名茶都在江南。

    离华庭县最近的就要数杭州了,西湖龙井可是响彻海内外的。

    前两年,张家就在西湖边上买了大量的土地开始种茶,也带动了当地农户去种茶。

    “马县令,这一片都是前面伯爷安排人买下的山头,全部种上了茶树。今年就可以开始采摘第一批茶叶了。”

    马周虽然是华庭县县令,按理说不能随便离开驻地。

    不过谁让李世民答应张华,让华庭县成为那么特别的存在呢。

    再加上杭州这边的茶树采摘的茶叶全部都是运输到华庭县的茶叶作坊加工的,所以张华干脆就让他来看一看了。

    这不,马周带着几个随从,来杭州亲自看春茶的采摘情况了。

    马周:“嗯,杭州到华庭县,走水路也是很方便,使用最新的快船,基本上早上采摘的茶叶,晚上就能到华庭县,勉强也还算是新鲜。”

    “临行前,伯爷跟我说了一番话,要想茶叶生产迅速发展,茶叶的商品性就要不断增强,茶叶市场需要不断扩展。茶叶的商品率提高了,茶叶的市场容量扩大了,茶叶的流通畅通了,则茶叶的生产也会随之提上一个新台阶。”

    这一次在江南布局茶叶,张华把任务交给了房全。

    说起来,他也算是张家的老人了,从张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就被房玄龄送给了张家。

    马周听了眼前一亮:“伯爷这个观点倒是让人耳目一新,放在其他很多行业似乎也是可以的,有具体一点的说法吗?”

    “自然是有的。茶叶市场容量是制约茶叶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市场容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消费量。

    这几年,大唐代茶叶消费量逐渐扩大,刺激了茶叶生产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茶叶消费仅限于南方各地,市场狭小,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