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4章 读书有用(第1/2页)  带着机器狗去唐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西北的夏天,没有华庭县那种酷热,只要你别站在太阳底下,其实并不是很难受。

    这种南北差异,单单看温度是比较难感觉出来的。

    在南方,三十度以前就算是很热了,室内室外都是湿热湿热的,浑身难受无比。

    但是在榆林,三十五度的夏天也不是多么的难受。

    各家作坊都在热火朝天的施工、建设之中。

    煤炭作坊和火油作坊更是一次性的招工了几千名人员,再加上水泥作坊、瓷器作坊、羊毛作坊、奶粉作坊等等,一时之间,在榆林,你只要手脚还能动,就不愁找不到工去做。

    “伯爷,这西城的集市最近是越来越热闹了,崔县令已经安排人手扩建了一次,但是每天从早到晚都还是人满为患。可以说整个北部草原的牧民,都在找机会来榆林,西域来的商队,很多已经不去长安了,直接在榆林买东西。”王玄策满头大汗的从外面回来,喝了一口香茶之后对着张华说道。

    “并且,这段时间开始有不少士人来到榆林,虽然大部分都是一些不得志的书生,那也是”

    大唐的人口其实不算多,三千万都不到,但是因为社会对人力的需求基本都围绕着土地在转,从事其他产业的人其实不多。

    华庭县刚和榆林城是个例外,他们是大唐少数用工很紧缺的城市。

    长安城的人工成本原来是大唐最高的,一个壮劳力一天能挣二十五文钱,并且还有上升的趋势。

    但是,在榆林城,火油作坊最新招募的人手,一天的工钱已经开到了三十文钱,仍然没有完全招募到足够的人手,只能说勉强够用。

    也就是,在榆林,一个壮劳力,一个月几乎可以挣到一贯钱,一年将近十二贯钱。

    这个数字,放在几年前,需要榆林人用四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挣到。

    并且,一个月挣一贯钱和一个月挣五百文钱,可不是简单的翻一倍的关系。

    五百文钱的时候,衣食住行用下来,可能每个月存下来的也就是一百文钱。

    但是一贯钱的时候,一百文就变为六百文了,相当于收入翻一翻,存款跟着翻了好几翻。

    这对商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一方面,大家看到在作坊里做工可以挣到更多的钱,会吸引更多的人去作坊。

    另外一方面,大家在作坊里挣了更多的钱,就有实力拿出更多的钱去消费,这又间接的比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甚至,朝廷中的高官们担心的重商会对圣人之学的传播造成影响,在看到了榆林城的实际情况之后,也会乖乖的闭嘴。

    因为人口只有十几万人的榆林城,居然有八千人的在册学童。

    这个数字放在后世,那是不合格的,六年义务教育里的学生都不止这个数。

    但是,放在大唐,张华敢说,除了华庭县之外,没有哪个地方的学童比例比榆林高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唐朝廷又没有额外的给榆林划拨经费,怎么支撑的起八千学童?

    道理其实很简单,榆林的学童,大部分都是在商人办理的蒙学里面上学。

    一年三贯钱的学费,再加上榆林县衙给于的补助,兴资办学在榆林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

    张华听王玄策汇报了一下榆林城最近的情况,也是一阵感慨。

    一个学童一年的花费大概也就两贯钱,交了三贯的学费,县衙还补贴一贯,相当于每个学生他一年能够挣两贯钱。

    而对于榆林城的百姓来说,一年三贯钱虽然不少,但是在连妇女都能找到待遇不错的活的榆林,一年收入二十来贯,拿出三贯钱出来,并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甚至有两个小孩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