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7章 伙食的重要性(第1/2页)  带着机器狗去唐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气势这个东西其实是很奇妙的,很难用言语去准确的形容,但是确实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他的存在。作为手握天下百姓生死大权的帝王,李世民身上的气势绝对是一等一的。

    张华深吸了一口气,缓解了一下精神上的不适,“陛下,理由其实很简单的,就是其他部队的伙食跟不上训练强度。”

    古时候打仗,随军厨子就是埋锅造饭。军队到哪里安营扎寨,炉灶就建到哪里。做饭手法也不像现在,最简单莫过于一锅炖。铁锅一支,食材一放,安心等着开饭吧。古时候,最常吃的也就小米和面,大米很少,可想作战条件多么艰苦。古时候打仗,士兵能够吃饱就已经很好了。

    皇帝不差饿兵,军无粮则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国有诸多关于军粮重要性的警句。无论何时何地,士兵只有吃好睡好,才有能力穿戴沉重的装备行军作战。

    中国虽然是烹饪大国,但那些花样繁多的菜肴都是富裕及贵族家庭的专利,普通士兵是享受不到的,军营里的伙食就是两个字“单调”。

    古代军队饮食总体来说是简陋,粗糙,仅仅是果腹水平。八路军-解放军一直自称是小米加步枪,这是有历史来源的。粟,通常称为谷,谷去壳后称为小米。古代军队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小米加刀矛的水平。秦朝富有,积粟如丘山,富天下10倍。

    秦律才敢于记载秦国境内到处都有万石一积的粮仓,甚至咸阳的粮仓储存有10万石粮食。正在是这样强大的后勤补给,秦军才能以数十万披甲南征北战,统一天下。

    小米做为军粮从上古时代一直持续到唐朝,至于说肉食,从来都是古代普通士兵的奢侈品,偶尔能打打牙祭就不错了。即使有大量供应的肉食,也是令人生畏的人肉,三国时代、唐朝后期的黄巢起义、明末的李自成起义等都有不少以人肉干为军粮的恐怖史实。

    而张华采用的类似后世的训练方法,训练强度是远远高于现在的府兵的,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营养,根本不用几天,估计士兵就要哗变了。

    参加过后世军训的张华,很能感受到运动量变化前后的饭量变化。就北方那种大馒头,放在平时,张华吃一个也就吃饱了,但是在前世大学里军训的时候,累得半死,一餐吃三个大馒头加两碗白粥、鸡蛋以及各种青菜、肉菜,到了晚上还是觉得肚子饿。

    如果是现在的府兵按照这种强度来训练,军粮的供应翻一翻都不够,至少得翻个两三翻才有一丝的可能;没有足够的肉食的情况下,大运动量之后的兵士的饭量绝对是大的吓死人!

    大唐的军队遍布全国,而军粮的供应地却是比较集中。

    大唐的运输条件很差,道路情况又异常复杂,这对于保障供应,是绝大的挑战。事实上,所有的封建王朝都面临这个问题。

    好比三国时蜀汉军队“六出祁山”,最难解决的,就是粮草的供应问题。所以诸葛亮才发明了善于在山地运行的“木牛流马”。而围绕木牛流马,蜀魏还有一次交锋,都是在做粮草的文章。

    后来魏军大将邓艾绕过蜀军重兵防守的剑阁,偷渡阴平,通过几百里山径,直扑涪城,占领成都。邓艾这是兵行险着,因为阴平小道为“七百余里无人之地,山高谷深,粮运艰难”;主将钟会与邓艾父子有隙,他之所以答应邓艾出兵,一个险恶的意图,就是想让邓军自困而亡。

    大家只要翻一翻三国演义,里面许多故事都会提及“粮食”问题。而许多大战,如着名的官渡之战,之所以胜利,就是曹军出奇兵烧了袁军囤积粮草的大营。

    古代战争的记述中,常出现两个词,一个叫“聚屯粮草”,一个叫“坚壁清野”,一方尽力搜刮,一方尽力不叫人搜刮到,还未交锋,粮草之战先开始了。因为大家知道,吃不上饭的大军,必败无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