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9章 是自愿的吗(第1/2页)  带着机器狗去唐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好的老百姓。他们毕生所求的,不过是安居乐业、一家和睦这样几个字而已。其他的他们都可以不在意,不让说话,可以不说话,让说好听的话,也愿意乐呵呵说给你听。不让随便流动,就乖乖在村儿里呆着,哪儿也不去。

    有片瓦遮风,有颗粒下锅,他们就满足了,认可这个就是安居乐业了。他们追求多子多福,健康长寿。

    这不算贪心吧?

    但是,就是这样简单的要求,在整个大唐,也没有几个地方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到的。

    像是华庭县,在张华到来之前,更是一穷二白,没有几家人的日子是好过的。

    靠着各种各样的小舢板一样的渔船,华庭县的渔民们在长江之中捞鱼,捕捞技术的落后,没有像样的渔网,这些渔民家庭,几乎没有几个是能够每天吃饱肚子的。

    张华来了之后,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始变化。先是那一船船的大黄花鱼,以超级廉价的价格卖给华庭县的老百姓,很短的时间内就解决了一批人的吃饭问题。

    捕鲸业的兴起更是给华庭县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出海的出海,杀鱼的杀鱼,炼油的炼油,制作蜡烛的制作蜡烛,华庭县快速的吸收了一大批劳动力。

    现在,基本上每天都有几只鲸鱼被捕捞上来,从事鲸鱼捕捞的船队已经有将近十家,不少江南道的世家大族都安排了家中子弟来到华庭县主持捕鲸。

    至于其他的各种各样的寻访,特别是晒盐作坊,更是为华庭县老百姓提供了无数的选择。

    商业的兴起,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现在,华庭县的老百姓哪怕只是在家中的地里种植蔬菜,然后拿到集市上贩卖,也能养家糊口,因为出去做工的人家多了,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自己种植蔬菜什么的。

    可以预见,这种情况在华庭县将变得越来越明显。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对他们好他们心知肚明。

    张华市得了圣旨要求回京的,华庭县的老百姓自然是不敢直接阻止张华回京,那就不是拥戴,二十坑人了。

    “伯爷,我谅解了一下,这些老百姓都是自发的来到县衙给你送别的,他们舍不得你离开华庭县呢。”

    马周作为县令,很快就搞明白了眼前的情况。

    “真是自发的,不是你故意组织的?”

    张华有点疑惑的看着马周。说实在话,眼前的这一幕他还真是没有想到,很是出乎意料。

    虽然张华心中有点感动,自己的努力还是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的。

    但是,感动归感动,要是眼前的情况是下面的人搞出来的面子工程,那可就没什么意思了。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亦或是未来,为了面子工程劳民伤财的事情多了去了。

    《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金石匏革之声,闻数十里外。弹弦擫管以上,一万八千人。大列炬火,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自是每年以为常焉”。

    这种为了烘托“万国来朝”的面子工程,加速了大隋王朝的倒塌。

    华庭县是张华改变大唐经济格局的重要一环,张华自然是不希望自己选中的继承人是一个喜欢面子工程的人。

    虽然历史上的马周不是这样的人,但是马周的人生已经被自己改的面目全非了,谁知道会不会性情大变?

    所以张华还是确认了一下眼前的这些老百姓到底是不是自愿的,这个很重要。

    自愿给你钱,那算是施舍或者捐赠,非自愿的有可能就是敲诈勒索或者逼捐:自愿和你开房发生关系,那算是约炮或者感情升华,非自愿的就算是强奸了;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