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5章 商品流通(第1/2页)  带着机器狗去唐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经济领域,有个词叫做流通成本。

    在后世,像是农产品和水果这些东西,都是流通成本很高的,就比如说土豆,在产地农民种的再多再好,也就只能卖几毛钱一斤,但是在菜市场你就见不到一块钱一斤以下的土豆,一般都是要两三块钱。

    还有苹果之类的,最终消费者买到的价格往往都是产地收购价的几倍甚至十几倍那么多。

    大唐也有这个方面的问题,其实就像是华庭县的南洋贸易去倭国能够换回那么多的金银,也是流通成本更高的一个表现,只是这个成本全部给倭国的贵族爽快的接受了。

    长安城作为天下第一大城,对各种各样的东西的需求都是无限的,新鲜蔬菜水果更是受到欢迎。

    但是,由于运输和保存不方便,西市卖的水果普遍不是那么令人感到满意。就像是水蜜桃,没有经过任何化学处理的水蜜桃,成熟之后透露出一股清香,但是稍微磕碰一下就很快开始腐烂了。

    所以新鲜的水蜜桃在西市一直是供不应求的状态,价格也不便宜。

    “上官,和您说了也无妨。这蜜桃村的水蜜桃,以前都是只能在附近村镇里贩卖,但是蜜桃村周边的农户基本上家家都在屋前屋后种上几株桃树,所以很少有人会出钱去买。水蜜桃成熟之后,就变得很软,农户也不可能专门把他们运输到远处去卖。

    偶尔有几个商人来这里收购,但是一路颠簸的运回长安城,就会发现原本长相漂亮的水蜜桃很多都磕碰坏了。卖不起价钱,还不如直接在长安附近收购一些品相没有那么好的桃子来卖,挣的钱也不会更少。

    这么一来,蜜桃村的水蜜桃就没人要了,价格低也很难卖。现在我愿意去收购,价格自然很优惠了。”

    看到房玄龄居然耐心的听自己说话,运桃子的商人开始喋喋不休的解释起来。

    买的人多了,价格就会上涨。买的人太少,价格就会下跌。这个道理房玄龄也是明白的。

    “为什么以前不愿意去蜜桃村收购,现在又愿意了呢?”房玄龄问了一个似乎并不高级的问题。

    “很简单,因为有利可图啊。自从有了新式马车以来,运输量就变得多了起来,同样是一匹马拉一车,以前只能拉个几百斤,撑死也就一千斤。但是现在拉个两千斤这没问题。特别是这水泥路铺设好了之后,再多装几百斤的东西也很好走。

    最主要的还不是拉的多了,而是走的稳了,对牲口,对马车的伤害都小了,对运输的水蜜桃的创伤也小了。

    就说我这一车水蜜桃,大概有两千斤,拉回西市,顶多也就有两成的桃子会损坏,这比以前一车桃子拉回去,几乎没有几个完好无损的情况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啊。

    再加上我收购水蜜桃的价格低,算起来一天可以比以前贩卖长安周边的桃子多一倍的钱呢。”

    “你收购价格那么低,不是伤害了蜜桃村村民的利益吗?”

    房玄龄问了一个这个时候大家都会那么认为的想法。

    为什么古代的商贾地位不高,还一直被打压?这个其实也是有一个过程,有各种因素的。

    商朝因为商业才能发展起来,而“商人”一词,最早也是形容商朝人。

    但周朝灭掉商之后,经过反思总结,认定商业是商朝没落的罪魁祸首,为了不步商朝的后尘,就把商人的地位拉的很低,这样一来,那时候出现的士大夫不能接近商人的言论,还有贵族不能进市场交易的规定就很容易理解了。

    到了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将人们划分成“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将他们按专业划分地盘,统一居住,就和现在大学按系分班一样,但这时候的划分还不带有歧视的意味,仅仅为了方便管理。

    那么怎么慢慢的就变味了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