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0章 热气球(第1/2页)  带着机器狗去唐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热气球的结构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部分,一个球,喷火器和篮筐就可以升空了。

    当然,再简单的东西,放到大唐也是有难度的。

    最大的难点算是球了,主要是后世那种耐热的尼龙材料现在是无论如何也是生产不出来的,不过张华也不是没有想过替代材料。

    羊皮、牛皮、鲸鱼皮,这些都是属于张华的考虑范畴。

    羊皮的话,尺寸太小了,要缝制成一个热气球,麻烦不说,密封性很难保证。

    牛皮虽然比羊皮强,但是牛在大唐可不是可以随便宰杀的牲口。在农业社会,牛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生产要素,杀死一头耕牛,很可能直接影响好几家人的产出的。

    不过意外之喜就是鲸鱼皮居然密封性能很好,不过想一想,鲸鱼作为水中霸主,鲸鱼皮密封性好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有没可能用来做某些不可描述的事情的安全用品呢。

    “少爷,那我点火啦?”

    热气球样品制作好之后,自然要找一个地方试一试效果,很明显,县衙是不适合的,张华干脆便把它拉到了军营附近的空地上。

    这热气球的点火装置还比较原始,要是不小心操作的话,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的。所以张华再三叮嘱后,才让阿牛开始点火。

    “点吧!”

    张华说完之后,阿牛就从怀中掏出火折子,往喷火器端口上靠。

    别看这一步火很简单,其实也是花了不少功夫。

    折子最开始十分简单,就是把点燃的纸塞进密闭的竹筒里。等到用的时候,再把纸从竹筒里拿出来,对着纸吹一吹,当然这个技巧性很高。但是不管怎么说,火折子都算是十分方便携带和使用。

    热气球是在高空中行走,虽然喷火器都是在起飞前就点燃了,但是有的时候降落到接近地面需要重新升高的时候,很可能喷火器已经被关掉了,重新点火的话,不管是在气流还是温度方面都和地面不同,对点火的需求也不同。

    所以张华还专门加强了热气球上使用的火折子的制作工艺,让它更容易被点燃,更不容易熄灭。

    本来张华还想让阿牛参考自己的打火机制作一个大唐版的打火机出来,可惜别看打火机在后世烂大街了,温州出产的打火机据说成本只有几毛钱。

    但是有很多精细的零件,现在还是做不出来的,不过要是来一个大号的类似打火机的点火装置,多花点时间的话也是搞得出来的,不过时间有点赶不上。

    “唰!”

    混合了猛火油和鲸油的燃烧液,在碰到火花之后迅速的从喷火器上喷出火焰。

    这猛火油其实就是石油,别以为石油是现代才有,其实老祖宗很早就开始使用了。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中记载到“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汉高奴县在今陕西省延安东北,此处说的大约是水上有外溢石油漂浮。

    南朝范晔之则记载了古人采集和利用石油的情况:“延寿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文中所谓“石漆”,当时即指石油。

    不过很可惜,在大唐以前,虽然发现了石油,但是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一直到了宋朝石油才在军事上大放异彩。

    宋朝在京城汴梁设立了军器监,是专门制造武器的机构,下设十一作,其中就有猛火油一作。

    猛火油一般用于防御特别是守城战役中,记载:“修楼橹,挂毡幕,安炮座,设弩床,运砖石,施燎炬,垂櫑木,备火油,凡防守之具毕备。”

    康誉之所著的记载,北宋时期,西北边域“皆掘地做大池,纵横丈余,以蓄猛火油”,用来防御外族的侵扰。

    不过由于火药在中国的成熟发展,猛火油并没有在战争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