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二章 苏州府学(第1/3页)  明朝当官那些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苏州府学位于三元坊,外依河湖,兴建于宋时,宰相范仲淹在创办了这所官学。在范仲淹任苏州知府期间,他曾在南园买了一块地,准备卜筑安家。一位风水先生说,这可是块风水宝地,谁得了它,必定世代出公卿。范仲淹听说后说,如果我在这里安了家,只我一家富贵,还不如在此建个学舍,让吴中子弟都来受教育,大家都富贵。

    于是他在这块地上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府学,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文庙与府学相结合的创举。建学之初,只有二十多人读书,有人认为是不是太大了,范仲淹却说:“吾恐异日以为小也。”于是请胡瑗“首当师席”,著名学者纷纷来苏讲学,一时间盛况空前,影响遍及全国。

    这座苏州府学开了天下官学的先河,直到九年之后,宋仁宗下诏全国各州郡都要建立学宫,于是,府有府学、州有州学、县有县学。所以苏州府学开门的第一座石像,就是范仲淹,而旁边刻着郑元佑在学门铭中的赞誉之词:“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吴中,盖范文正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

    自宋以来,吴中“登科者逾百数,多致显”,与府学兴盛密切相关。宋末经历兵灾之后,一直到元朝、本朝累有重修,以致现今占地百亩,高檐耸立,又聘有大学老儒为师,吸引了不只是苏州,还有江苏浙江的许多学子负笈来游,当然这府学招收的大部分都是本地学子,每年给外地学子的附生名额只有五个。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大明的教育制度了,官办教育机构就是县学、州学、府学,最后就是国子监,这大概就是后世所说的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考上了国子监,出路就大大的有了。

    只有进入以上的学校,才能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者称生员,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才可以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乡试通过了,才可以称为举人。

    陈惇只是堪堪通过了县试,府试和院使都没有参加——但他走了后门,唐顺之和苏州知府王廷联名推荐他入府学求学,本府学政看了几篇陈惇的时文之后,大手一挥,给了陈惇一个附录的名额,使得陈惇可以作为旁听生,接受府学的高等教育。

    府学规制为左学右庙,右边就是孔庙大成殿,为重檐庑殿式,殿柱为石质。前有露台,翼以扶栏,桥建于元代。外为育英门。学宫建筑群布局宏伟,典字壮丽,还不等陈惇欣赏完,就见大门外齐刷刷进来三人,头戴方巾,身穿青色交领深衣,这都是生员制服,见到陈惇,

    都拱手问安。

    “在下夷陵王篆,同窗幸会,幸会。”一名三十余岁的中年学子率先道。

    “在下福建莆田林润,幸会。”这是个磊落大方之人。

    “在下皋兰邹应龙。”昂首挺胸颇有风骨的人。

    “看来大家都是外地来求学之人,”陈惇惊喜道:“我叫陈惇,是绍兴人氏。”

    这三人却哈哈大笑道:“我们早就知道你的名字了,你在安亭文会上一鸣惊人,现在苏州学宫里,谁人不知道你呢?”

    安亭文会上,陈惇力挫王世贞,不仅赢得了归有光三百弟子的欢迎,而且大名迅速传遍江浙,学子们都欲一堵风采,果然进入学宫没多久,就享受到了明星一般的待遇,一群等在门口的同年,纷纷过来问候寒暄,提着陈惇的学具,一路给他带路。

    “要先去领号牌,还有四书章句一套,”众人给他介绍道:“你治什么经,还可以再领一套经,不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