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7章,讨董爆发(第1/2页)  董卓之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曹操杀了杨定,迫使关东诸侯行动提前,正所谓,人不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在曹操等人的眼里,袁绍无可争议是关东诸侯的首脑统帅,要起事,就先要解救袁绍。

    曹操积极奔走,跟张邈等人秘密商议对策,为了给韩馥制造压力,解除对袁绍的软禁,桥冒假借三公之名,发矫诏,召集天下诸侯一起讨伐董卓,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大家众志成城,一心推举袁绍为关东诸侯的总盟主。

    桥冒的公开信,遍发州郡,信里洋洋洒洒,慷慨激昂,说的很清楚:

    董卓罪恶滔天,上欺天子,下压群臣,陷害忠良,残害无辜,恶行累累,罄竹难书,希望各州郡跟随袁绍袁术齐心协力,举义兵,共赴国难。

    桥冒的矫诏,再加上司徒杨彪的幕僚卫兹散尽家财帮助曹操,其他诸侯便纷纷信以为真。

    这样一来,韩馥就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大家都一致拥护袁绍,公开推举袁绍为盟主,对韩馥的做法也纷纷指责,在这种时候,韩馥就必须果断的做出决定,如果继续限制袁绍,就等于是与盟军为敌,会遭到关东诸侯的口诛笔伐。

    但韩馥心里依然迟疑不决,毕竟,他的官职是董卓封的,对董卓他心里多少是心存感激的,何况,他现在是一州之主,就算能把董卓给打败,对韩馥来说,他能得到的利益绝不会超过现在所拥有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韩馥也有私心。

    曹操这些人之所以如此折腾,如果只是为了要匡扶汉室,讨伐董贼,韩馥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韩馥压力山大,他明白,如果继续锁住袁绍,将不再是和袁绍一人为难,也是和天子为难,和三公为难,和百官为难,和诸侯为难,乃至和整个天下为难。

    无奈之下,韩馥只好召集身边的幕僚商议,他开门见山的问“我现在是应该帮助董卓呢,还是应该帮助姓袁的?”

    谋士刘子蕙站了出来,大义凛然的说“兴兵救国,怎么能说是为袁还是为董呢?”

    刘子蕙一句话,说的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言外之意,不能藏有私心,讨伐董贼是为了汉室社稷,是为了拯救天下万民。

    韩馥面色羞惭,心生愧疚,刘子蕙又劝了一番,给韩馥鼓劲,大致意思是说,起兵不能当出头鸟,若是其他州郡举兵,可以与之联合,冀州兵甲雄壮,粮草充足,必能建立首功。

    刘子蕙很有头脑,如果其他州郡果真起兵的话,那么就可以跟他们联合结盟,但那些人若是没有实质的行动,只是虚张声势,那就不能冲动蛮干。

    韩馥做出让步,解除了对袁绍的控制,袁绍蛟龙入海,虎归山林。

    但是袁绍一向心胸狭隘,这次的事情,他不仅对韩馥恨之入骨,对桥冒等人,心里也有了嫉恨。

    虽然桥冒给韩馥制造压力,可是桥冒发起矫诏,成了盟军的发起者,出尽了风头,得到天下人的一致赞同,袁绍非常妒忌,因为他才是党人的领袖,他绝不允许别人的风头盖过他。

    这就是袁绍的一大致命缺憾,太过注重名望和脸面,甚至把这些东西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

    跟曹操相比,袁绍差远了,但至少现在,没人敢小看他,不论是哪一个诸侯,都必须唯他马首是瞻,甘心听他指挥。

    袁绍再无任何的束缚,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他自封为车骑将军,又领司隶校尉,招兵扩军,然后将队伍进驻河内郡,与河内太守王匡合兵一处,逼近孟津渡口,又联络了南匈奴的于夫罗,形成了对洛阳北线的军事威胁。

    韩馥心情沉重的加入了讨董联军,挪动行辕,进驻邺城,负责供应粮草和物资。

    兖州刺史刘岱、东郡太守桥冒、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以及得到曹操相助的陈留太守张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