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章,刘备加入(第1/2页)  董卓之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ps:这本书演义的成分少一些,尽量多写一些正史的情节,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尤其是袁绍这个人,并没有演义中那么逊,光是曹操心甘情愿当了袁绍那么多年的小弟,就能看出来。如果不是出了一点意外,掌控汉室的将会是袁绍。

    两人意见不同,最后不可避免的吵了起来,董卓一向脾气暴躁,性情刚烈,之所以耐着性子对袁绍如此客气,这已经是破例了。

    董卓拿出了足够多的诚意,想跟袁绍一起辅佐刘协,共掌天下,不料袁绍油盐不进,就是不肯答应,一气之下,董卓气呼呼的站了起来“天下之事,岂不在我一句话,我想做的事情,谁敢不同意,难道你觉得我的剑不利吗?”

    董卓怒目横眉,把剑拔了出来,袁绍冷然一笑“这天下,还不是你董卓一手遮天的时候,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袁绍毫不示弱,虽说在兵力上袁绍不占上风,但是他的人脉和声望,绝对有跟董卓叫板的实力。

    这次谈话最终不欢而散,袁绍阴沉着脸离开了董府,刚一回到家中,便派人给曹操等人送信,正要离开,有人来报:刘备在门外求见。

    “刘备?”

    袁绍对这个名字并不怎么有印象。

    试想,曹操是曹嵩的儿子,从小跟袁绍一起长大,在本初俱乐部也算是老资历了,可曹操在袁绍身边,依旧不是核心成员,而刘备在袁绍眼里,更是无名之辈。(曹操之所以地位不高,是因为自从曹嵩辞官离京后,曹操身边就没什么靠山了,而袁绍则不同,家世显赫,背景雄厚,曹操只能仰仗他的鼻息。)

    刘备之所以出现在这里,是因为之前袁绍让毋丘毅去丹阳募兵,半路途中正好遇到打了督邮逃难避祸的刘关张三人,于是刘备便暂时加入了毋丘毅的队伍,刘备心里很清楚,毋丘毅仅仅是个跑腿打杂的,袁绍才是背后掌控一切的掌舵者。

    刘备来拜访袁绍,正是为了纳投名状,向袁绍主动示好。

    袁绍见了刘备后,对刘关张三人的举止言行,经过一番仔细打量,虽说心里非常轻视刘备,但袁绍并没有从脸上表现出傲慢不屑的表情。

    袁绍要带人离京,身边正缺少帮手,便邀请刘备一起,刘备欣喜若狂,忙点头答应。

    一切准备就绪,袁绍连夜带人离开了洛阳,临走之前,他悬节东门,做出辞官不做的假象。

    刘备深受震撼,悬节东门看似是袁绍不想和董卓‘同流合污’拥护刘协,实际上,袁绍此举连汉室朝廷也没有放在眼里。

    汉朝的节杖其实就是根木棍,上面系着牦牛尾,却象征着皇室赐予的权利。只有身负重要使命的官员才能拥有节杖,节杖的来历要从那些外交使臣说起,因为他们经常出使塞外,跟中原远隔千山万水,通信来往很不方便,许多事情都要临机决断,不便向朝廷请示,节杖就应时而生,表明可以不必向朝廷请示,使臣拥有临机决断的权利。

    如果丢掉节杖或者失去节杖,就等于是丢了朝廷赐予的尚方宝剑,问题非常严重,等于是对朝廷的侮辱,当年苏武被困匈奴长达19年之久,连节杖上面的牦牛毛都掉光了,可他依旧把节杖带在身边,成为外交使臣的典范。

    后来,失节演变成了丢失民族尊严和节操的代名词,以至于有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说法。

    女人失节,等于丢了清白,也源于此!

    袁绍主动放弃节杖,这可不单单代表他向董卓抗议,也表明,他心里根本就没有朝廷。

    刘备是加入本初俱乐部末班车的无名小卒,就算他一直自称汉室宗亲,也不敢指责袁绍的做法,只得按下心中的这份震惊,默默的跟在袁绍的队伍后面。

    袁绍这次带人离京,主要成员有四个,分别是袁绍、袁术、曹操、刘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