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三十六章 红色记忆(第1/2页)  北宋小商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因着同姓的关系,王大富感觉和大司农特别聊得来,一路上,话几乎就没断过。

    直到到了城外的烧瓷工坊,还有点舍不得下车,王浩足足唤了三回,才把神游天外的王大富给叫了回来。

    王大富王大贵兄弟俩的工坊在苏州城城南靠近运河边的一处坡地上,四周都是良田,当初选择这处地作为烧瓷工坊,主要也是图的便宜又便利。

    商贾做事,总是精打细算的,略为隆起的坡地,总要比良田便宜许多。

    王家的烧瓷工坊除了几口瓷窑之外,其余厂房,都是清一色的红砖厂房,连石灰都没有抹。

    自从前些年轮窑出现之后,传统的青砖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则是这种量大管饱,便宜又实惠的红砖。

    虽然轮窑这东西目前还属于大宋官府的垄断型行业,但出产的红砖,早在数年之前就已经向天下百姓推广了。

    所以,目前的这个轮窑,也属于官窑,其实说官窑也有点不大正确,确切的说,应该是国有企业。

    基本上每个州府,或大一点的县,都会有一座小型的轮窑,打理这些轮窑的,也基本都是原来分散在各州府的厢军。

    如今分散在大宋各地的轮窑,倒是给那些厢军重新找了一条出路。

    一开始只是供州府作为加固城墙,修建水利等公用设施使用的,但后来,由于这轮窑的产转量实在太大,根本用不完。

    于是又在各州府设立了砖榷,类似于茶榷,有官府出售砖引给商贾,再由商贾把这些红砖出售给大宋百姓。

    不过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是,专门卖砖的商贾都是坐商,而且铺面也都就近设在轮窑厂边上,百姓们卖砖大多需要自提。

    这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只是因为这红砖实在太便宜,便宜到只要动一下,这运费就会直逼红砖本身的价格。

    百姓们要修建房屋的时候,大多也乐意自提,图的就是便宜。

    另外,用作砌墙铺地用的水泥也是如此,能不动就尽量不动,因为这个州县运到隔壁的州县,就不是水泥原本的价格了。

    除了红砖水泥,民间还新兴起了几个全新的职业。

    除了专门砌墙的泥水匠之外,如今的沙子用量也是与日俱增,因此专卖出现了以挖沙为生的一批人。

    还有专卖挖石子的,由于这个时代还不能造出碎石机,所以现在搅拌混凝土所用的石子,几乎全是野生的。

    以往那些静静躺在溪流河滩边的野生小石子,突然成了抢手货,很多乡民,没事就会去挑两担过来,或者自用,或者卖给县里某个正在起大房子的人家。

    除了这些,百姓们还有一个很不错的赚外快的活计,那就是在枯水期的时候,去河滩里挖河泥。

    这个最初被真定府的陆知州想出来的法子,如今也早已被推行至全国。

    一到冬季枯水期,各州县就会有组织的截断某一段河道,鼓励民众去河里挖河泥,然后挑回家制成泥坯,泥坯可以拿到附近的轮窑厂换取红砖,一块泥坯换一块红砖,等于是官府免费帮你烧砖,但前提是只能挖河底的淤泥制泥坯。

    挖田里的泥是犯法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轮窑厂刚刚兴起的时候,官府就想到了这一点,但似乎也是多余的,因为没有百姓会去挖田里的泥,在百姓的心里,他们宁可住草房,也不会去挖自家田里的泥做泥坯。

    于是,自从出了泥坯换红砖这条政令之后,百姓们挖河滩的积极性非常高,很多地方,官府组织截流清淤的那段时间,几乎成了当地村民的一次盛会。

    勤劳的人们,把河里的淤泥挖起来堆在河岸边,等干了一些之后,就挑回家去,几乎是全家动员制泥坯。

    再用制成的泥坯去官窑里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