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13章 佛道二教(一)(第1/2页)  我的绝美鬼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他念道:“道教自东汉到清代,一直在庙堂和江湖中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在庙堂之上影响,以唐代尤甚。唐高祖将道教列于三教之先,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道家甚至排在儒家之前,唐高宗将道德经列为上经,地位高于论语,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正式考试科目,同时封道教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尊号”

    “高中历史都教的是儒家排在第一位,我难道记错了?”

    我虽然读书也不是很认真,但这基本的历史知识我应该没有记错吧?

    “历史书上说的也不算有错,从历史的大潮来看,确实是儒家一家独大,但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历朝历代每个皇帝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做适当的调整。灵儿,你记住了,所有宗教流派c文化艺术都是为一个目的服务政治。”李霖风一手捧着书,摇头晃脑地跟个老学究似的。

    我瞄了他一眼:“你正常讲话!”

    “咳咳,好。不装逼了。”

    李霖风正色道:“道教能够被重视,自然是因为这一流派内在的生命力,比如,道教的斋蘸法事可以为统治者祈福消灾,祈祷天下太平道教的外丹和养生方术可以满足帝王的长生不老愿望道教的清净寡欲c与世无争的思想,可以为某些官场失意的文人提供精神慰藉,这些都使得道教能够在庙堂和江湖中扎根。”

    “但主要还是因为政治因素。就像我刚才说的,所有宗教流派c文化艺术都是为这一共同的目的努力的。就算在想脱离政治,也无法脱离。”他对自己祖先的发家史如数家珍,“唐朝皇族原本出身鲜卑军户,非名门望族。李渊父子起兵争夺天下时,必须要找到一个望族撑门面。我的祖先找了一圈,终于找到了一个人。”

    “老子李耳?”

    “穆灵儿,你还不是很笨嘛。”他笑着夸了我一句。

    “哼这么基本的知识,我总应该知道吧?”

    “道教始祖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这也是姓李,可是天上掉下来一个好祖宗,所以唐朝皇室都说自己是太上老君的后代。”

    那时候,各地硝烟四起,战火纷飞,群雄并起,要在乱世里揭竿而起,名望是极其重要的。

    名不正,则言不顺,不管祖先事迹是否可靠可信,也至少得有个亮堂的祖先堵住悠悠众口,制造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道教源于本土,在中原地区受众广,自己是太上老君的后代,便代表天道,这样不仅装门面,也增强了自身军事力量的合法性。

    “除此之外,道教能和当时的唐王朝产生默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道教有一个谶语的传统。所谓一语成谶,就是道士们通过预言来判断王朝更替,实际上就是为王朝更替造谣惑众。”李霖风指着唐朝典籍上的记载,说道,“这里详细记载了一个叫歧晖的道士的故事。他在隋炀帝时期就跟弟子们说天道将改当有老君子孙治世,此后吾教大兴。”

    我撇撇嘴道:“这不就是现在的营销号小炒作嘛,也就只有当时的人才会信。摆明了为李渊起兵造势呢。”

    “嘿嘿,这种伎俩聪明人一看就明白,但那时候是古代,别说下面没有受过文化熏陶,大字不识一个的愚昧民众了,就连九五之尊都信炼丹采药,长生不老,这种起义之前的舆论造势算是很厉害的了。”

    我点点头:“这话说的也是,总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评判古代人的生活方式,这简直是两个世界,不能沟通的。只不过,就算是道教跟李唐皇朝的关系再紧密,也不至于到一个千年前的公主的魂都不敢勾的地步吧?何况这还是个造反的公主,从严格意义上讲算是唐王朝的叛徒吧?唐朝那么多皇帝妃子,公主皇子的,都不敢勾了,人间岂不是人满为患了。”

    李霖风摸了摸下巴,思索道:“下面是我的推测,是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