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正文 痴人说梦:司马伦篡位(第1/3页)  说说十六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关于第七章故事简要自从司马伦掌握西晋王朝大权后,李特之子李雄起义军攻占蜀地,建立成汉,而司马伦忙于揽权篡位,不加限制,在将朝中诸王派出外地之后,司马伦终于登基称帝,但其重用奸佞,巧取豪夺,难成大事。

    在这个故事中,司马伦篡位称帝之后滥封官爵,重用寒门子弟孙秀,以至于朝政混乱。实际上,从士族地主阶级晋升为贵族地主阶级的司马伦,何尝不知道贵族地主阶级与士族地主阶级对于皇权的威胁,尤其是自己本就得位不正,自然而然的心中恐惧,为了削弱贵族地主阶级和士族地主阶级的权势,大批量封官加爵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此种办法也只能是饮鸩止渴,杀鸡取卵,如此多的高官必然需要厚禄来养活,而且官员过多,导致政出多门,严重影响了朝廷办事效率,司马伦此种作为,只能是将西晋王朝带入政局紊乱的泥淖。虽然司马伦重用寒门出身的孙秀,但是,孙秀不仅毫无政治才能,只会仗势敛财,而且面对世家大族与皇室宗亲的强盛,一个寒门子弟根本无力应对,所以说司马伦篡位后的一系列举动,只会将重权在握的世家大族和皇室宗亲激怒,天下大乱的序幕也即将拉开。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王朝中,以皇亲宗室的身份篡位称帝事情并不多见,反倒是小王朝里,此类事情常常发生。这也就说明了,在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里,统治阶级是比较稳固的,而往往小王朝的出现就是因为统治阶层的更迭而导致的,所以在大背景下,统治阶层都不稳固,这些小王朝怎么可能会有一个稳固的统治阶层。

    实际上,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中,也只有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小朝廷林立的情况,但是,在出现皇室宗亲谋权篡位频繁的这两个时期中,也只有十六国时期是最多的,而五代十国时期,虽然藩镇割据,群雄并起,但是各个小王朝的统治者也基本上维持了一个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的传承关系。那么咱们在这里就先说一下为什么五代十国时期,尽管天下四分五裂,却少见宗室篡位的情况。

    自从唐朝大将朱温篡位登基,建立后梁,唐朝中后期形成的各地藩镇见唐王朝灭亡,也纷纷拥兵自立,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而此时的中央王朝也只能控制黄河流域,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中原地区依次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每个朝代平均也就存活十年左右。

    而在全国各地交替出现了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马楚,南汉,北汉,南平荆平十个割据地方政权。注意,各个政权是交替出现的,也就是说这些割据政权之间彼此攻伐频繁,而且内部也极不稳固,但是即使内部再不稳固,也基本没有出现宗室夺权的事情。

    这就是因为五代十国时期是在隋朝以后出现的,此时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已经成为了庶族地主阶级。即使是割据政权,其所任用的大部分官员也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因为有考试作为出仕为官的标准,也就没有那个官员能够构建起称霸朝堂的世家大族,并且,此时距离西晋时期已经过了五百年左右,这些割据政权的统治者同样看到了放权给宗室所带来的恶果。所以无论征战怎样频繁,朝廷内部怎样倾轧,统治者们对于宗室的任用是慎之又慎的。而且因为科举考试不分出身和门第,自开科取士以来,人人为有进身之阶,都饱读圣贤之书,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使得儒家所提倡的忠君爱国的思想深入人心。

    五代十国更是经历了唐王朝的辉煌时期,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了通过科举考试而重用寒门庶族,对自己王朝的江山永固是多么的重要,所以科举考试制度延续到了我国封建王朝的终结。五代十国的各国统治者当然也认识到了科举考试的好处,所以不遗余力的开科取士,有些地方政权的统治者更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