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部0022(第1/2页)  风中舞风的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两人边走边聊,王先生不时的指点着、说着有关鲍叔牙的传说。德山发现俩人是在往山下走,心里很是疑惑,就开口问了一句:“先生,叔牙公的墓不是在山上吗?我们怎么却往山下走呢?”,那人笑了笑说:“你是有所不知啊,这鲍山的得名是因为当初有一座石头城,叫鲍城,这鲍城是当年叔牙公的封地的一部分,后人就把这鲍城叫鲍山了。但是,这鲍山出名,却是在叔牙公去世后,他葬在了鲍山的脚下,离山上大约得有一里多地吧!由于叔牙公葬在了山下,所以当地人也就把叔牙公的坟也称作鲍山了。

    走着走着,听到淙淙的流水声,一会儿来到了一条小溪边,那河上架着一座木头小桥,王先生指了一下桥说:“你知道当地人把这桥叫什么桥吗?”,德山摇了一下头。王先生告诉德山说:“我们当地人把这桥叫‘分金桥’,是当年叔牙公和管仲在一起做生意赚了钱后,分钱的地方。其实啊,当初的桥在哪个地方,人们早就记不清了,只是寄托着一种美好的愿望,是对叔牙公的一种敬仰和纪念而已。”。那人又指了不远处的一排低矮的房子说:“那是我家先人,也就是王舍人住过的地方。”。说完,又指了远处一相对空旷的地方说:“那就是叔牙公的墓地了。”

    德山过走边看,发现,在离墓地略远点的地方,到处是被挖得很深很深的坑。德山问为何有这么多、这么深的坑。

    王先生告诉他:这些年,人口是越来越多,耕地有限。人首先要生存,许多人发现这里的土质很好,能烧制瓦和泥盆子,为了生活,许多人不惜到这里来取土,甚至不惜竭泽而鱼,老祖宗留下的这点好东西怕挖的差不多了。不时的发着感慨。又说,这些年好了很多了呢,原因是,山上的石头很适合烧制石灰,于是,上山上建窑烧石灰的多起来了,要不的话,新坑到处可见了。一些人说怕惊动了地下的叔牙公,才跑到山上去了,否则叔牙公的墓早就在水塘子里面淹着了。

    王先生又问鲍德山道:“看来你对你家鲍姓的由来和叔牙公的一些事,知道的很少吧?”。鲍德山回了一句:“惭愧!惭愧啊!真的不太清楚。”,“你如果不是太忙的话,一会儿上完坟,我给你简要的讲讲,你说怎么样?”,王先生回答道。

    德山想了想说:“我问来时的伙计了,他们说,今天能把事办完,装好车的话,也得天擦黑了,要明天起个早往张店赶,否则怕两天到不了家。我原想,上完坟,早点回去,帮人家看看车什么的,人家本打算是要赶驴车来的,由于和我岳父家有一定的交情,听说我要来鲍山祭拜叔牙公,才临时改成了马车的,说顺路再拉点张店短缺的货。这样我就晚点回去吧,但心里有点过意不去,出来一趟,真的给人家添了很的多麻烦了。”

    不知不觉中,两人来到了鲍叔牙的墓前。

    鲍叔牙的墓,是座很大很大的土坟。到得近前一看,坟墓的边上长满了各种杂草,其中手指般粗的野蒿子足有一人多高。

    在离坟挺远的地方,左右卧着一对石虎,目光向下凝视着,一副虎视耽耽的样子,石虎的后面,站着一对石羊,呈极其温顺状。

    看到此,会让人猜想到,这坟地当初可能是用墙圈着的,石虎石羊的后面可能当初就是大门的形状。看得出当时墓地主人的地位极其豪奢。

    坟前有一块不知立了多少年的石碑,上面的字迹,由于多年的风化,早已变得模糊不清了,墓碑的前方,有一方石,是摆放供品的所在,方石的上面还凿了三个不太深的坑,那是香客插香的地方了。

    在离墓碑不到5米远的地方,能清楚的看到前来祭拜的人,烧过的纸张的痕迹,痕迹处,早已不能生长各种草类植物了。还有远处不太大的小土堆上,留下了前来祭拜的人烧香痕迹,有的土堆上,插着蒿子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那是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