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部顺风0009(第1/3页)  风中舞风的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966年夏,大姐初三毕业。

    众所周知的原因,大姐成了一名返乡的知青,成了“老三届”中的一员。

    同年,大哥也在当地的中心小学毕业了。

    小学毕业时,大哥才刚刚13岁,他的学习成绩始终是全公社年组成绩的前三名。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停课,没办法,大哥辍学了。

    大哥是男孩,将来要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尽管年纪还小,父母最终还是横下心来,让身体单薄、瘦小的大哥上生产队干活去了。

    许多有话语权的人,嫌大哥年龄小,说是白蹭工分。最后生产队的政治队长说话了,大哥才到生产队干了农活。

    大哥给生产队放马和牛,夏季到来后,则给生产队放串儿马,以备不时之需。

    政治队长,是父亲的表弟,说话具有一定的权威,这样一些人才不再说什么了,但大哥在以后劳动中,也经常受到一些人的刁难、欺负,甚至是打骂。

    大姐知书达礼。

    回乡后,主动帮父母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回乡三四年了,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了。

    尽管大姐只是初中毕业,但在当年的农村,可以被称得上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了。

    由于大姐的文静、漂亮,知书达礼,同时织得一手好毛活,上门给大姐提亲的人络绎不绝。

    前来提亲的,几乎都是些家庭出身不好的人家,即使有一些家庭出身好,但父母对其人品早已了然于胸,故此,许多人都被父母回绝了。

    不知不觉中,大姐25岁了,大哥也23岁了,二姐20岁,在别人家,尤其是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家的姑娘,早就结婚了,可能好几个孩子了。

    亲友很是着急。

    大姐大哥的婚事成了父母的一块心病,这时,村子里传出了一些对父母说三道四的话:鲍老四家的门槛高,不好办事等等。其实这些人哪里懂得父亲的心思。直到1997年农历四月末母亲去世时,父亲才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父亲曾说:“你不知道啊!你们8个,你大姐和你大哥是学习最好的,可是赶上了文/革,不让考学了,否则她(他)们俩都能考上大学,定亲结婚就不会费劲了,并且,你大姐的性格比你好得多,说话不伤人,人无论做什么,不伤人,才能交下人,混个好人缘,家里有个大事小情的才能有人捧场不丢脸,事才能办得圆满。你大姐如果有个正式工作,能当领导的,不会像你,除了教课挺受学生欢迎外,不会和同事和领导处理关系。当年,不让你大姐过早结婚,我和你妈是在等待机会啊!哪知文/革后,对成份的限制越来越严。无奈之下,最后,反正最好的定婚结婚的时机错过了,那就不如再等了,可是一直等到你大姐26岁,还看不到机会的到来,无奈,只好找婆家结婚了。”

    当年的回乡的初高中毕业生,哪怕是非全日制的农中毕业的半工半读的初中毕业生,只要是出身好的,陆续的都找到了职业,脱离了农门,最差的也成了农村中小学的民办教师。

    1972年春天,聚体村小学调来了几名刚成家不久的女教师。不久,某女老师休产假了,是时,正值适龄儿童入学高峰,学校教师不足,整个大队,真正初中毕业生屈指可数,当时的村小学校长王珍,不顾一些人的反对,毅然冲破阻力,让大姐到学校代课。

    大姐暂时成了一名代课教师。

    王珍,工作勤奋严谨,挺高的个子,长脸,黄黑的皮肤,走路身子向一边拧着,且略前倾,让人看上去很是沧桑。懂点儿中医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是结核体。尽管身体不是太好,但说起话来,让人听着兴奋,并且讲话时间一长,往往嘴边挂着一层唾沫,有时不免唾沫星子乱溅。但此人做事,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总能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