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袁熙忍痛舍洛阳,倭国使者拜将军(第1/2页)  三国种子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可是,这洛阳毕竟是故都,如若就此放置不管,恐怕百姓会怨声载道,而且朝中那些大臣恐怕也会有微词。”高干说道。

    “可是一旦,确定要重建洛阳的话,这资金将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王修也是在担忧财政的收支问题。

    “奉孝,你看这事呢。”袁熙把目光转向郭嘉。

    “刨除其他因素不说的话,洛阳的位置和战略意义来说,必须得要,一旦从洛阳为基点的话,整个中原,便可尽在手中。”郭嘉说道。

    这也是袁熙所想的,现在徐州虽然是十分富裕,但是在战略的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位置。

    自古君王选择都城,或者陪读目前还都是在北方选取,而自汉代以来,这长安,洛阳二城也是相继交替,当初刘邦受封“汉中王”。在“楚汉相争”中,刘邦打败了项羽,平定天下。当年二月,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初都洛阳,群臣拥护,认为“其固足可恃也”。

    但不久,刘邦改变了想法,将洛阳设为陪都,而定长安为首都。原来,谋臣张良的分析起了决定作用。张良认为洛阳“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长安则“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到了西汉末年,洛阳终于迎来转机,由“著名陪都”转正为东汉的“著名首都”。这年十月,刘秀与王莽的更始政权决裂,在鄗登基称帝,为表明自己的刘姓正统和汉家重兴,仍以“汉”为国号,此即东汉。刘秀确定洛阳为首都后,设长安为陪都,称为“西都”。刘邦设首都于长安,而立陪都洛阳;刘秀反其道而行之,长安、洛阳角色互转。表面看很简单,实际上则是中国都城东进战略的继续。

    刘邦之所以选择长安作为都城,把洛阳作为陪都,是因为当时秦朝的旧势力并未从根本上消失,都城设于秦朝旧都附近有利于稳定国势,堪舆术上叫作“压王气,镇龙脉”。刘秀选择都洛阳而陪长安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关中的物产资源已不能够支撑首都长安的高消费。

    而袁熙现在虽为汉家大臣,但是从来不必忌讳自己对于权利的渴望和向往,尤其在上次与皇帝和大臣们发生过正面冲突之后,袁熙更加理解当年曹操的行为和做法,袁熙也是不得不做好准备。

    “洛阳得留,告诉徐晃,先不要进行下一步行动,进军洛阳,等候下一步命令。”袁熙最终拍板决定。

    而袁熙转而继续说道:“本将军不光是要得到洛阳,长安的李傕也该给他点教训了,他活的时间太长了。”

    “将军是打算让徐晃将军攻取长安”荀攸率先开口道。

    “正有此意,只不过公明的兵力有限,而且目前的占线拉的太长,恐怕有一定的难度。”袁熙也是很清楚的意识到了现在的问题。

    “主公,洛阳之事还是急不得,我军现在的根基并不在关中,三次远征几乎都是运气中事,占线太长,补给十分困难,且消息不便,恐生异变,还望主公三思。”郭嘉也是有些犹豫了。

    袁熙何尝不明白这些道理,自己三次远征,中间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已经是实属侥幸,如果这次孤注一掷的话,恐怕会让徐晃的大军陷入困境。

    最终袁熙还是叫停了洛阳的计划,改传命令,让徐晃徐徐退兵,绕过袁术属地,同时袁熙也是给曹操写信,并且送去了大量的礼物,感谢曹操的借道,同时以天子的名义,将洛阳划归给曹操作为封地,同时侧分曹操为关内侯。

    同时,袁熙下令甘宁出军前去接应徐晃,做到万无一失。

    商议完之后,袁熙也是深感这用兵不易,自己三次西征,虽然都是取得了胜利,但是对于西部关中的土地却是分毫为得,反而是便宜了其他人。

    看来自己现在仍需稳扎稳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