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5章 奥斯曼土耳其革命(第1/3页)  帝国海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约翰你准备继续完善你的全自动步枪是吗”其实这个问题根不需要问,以勃朗宁的性子自然是不能接受一个失败的结果的。

    “是的,陛下,我希望可以继续完善我的设计。”勃朗宁的回答一点也没有出乎约亨的预料。

    其实勃朗宁的减装弹已经能算的上是中间威力弹了,如果担心和全威力弹混淆,那么缩短弹壳变成62短弹技术上一点难度都没有。

    当然这种简单粗暴的缩短对弹药的精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勃朗宁有时间去修改弹形优化弹道,相信用上几年时间,搞出43弹应该没什么问题。

    甚至约亨也可以提醒勃朗宁以更口径的65毫米弹药为基础进行研究,毕竟现在的德国也不是完全没有65毫米弹药的制造经验。

    斯泰尔公司研制的182型65x54r步枪弹还是在荷兰和罗马尼亚得到了采用的,要求斯泰尔公司协助研究新的65毫米口径中间威力弹也肯定会得到对方的支持。而且这样还能一步到位,62毫米的43弹弹形并不算出色,ak精度不佳也不全是枪身的问题。而之后美国人引领的口径高速弹风潮下出现的6毫米以下弹药,虽然重量降低,士兵携带量增加,但是在中远距离上的表现却十分尴尬,美国人在阿富汗的特殊地形下就吃够了556毫米弹药的苦头。

    如果不是因为现有的各国弹药体系已经基定型,全面换装新弹药乃至新枪根是傻缺行为,那么6毫米以上,毫米以下的通用弹药是有可能散发出自己的光彩的,如美国的68x43spc弹、65x3格伦德尔弹、瑞士的645x48xp弹等等都曾经以其优良的性能成为“埋葬口径的理想弹药”的候选。

    所以如果让约亨选择,那么一开始就选择6毫米以上。毫米以下的通用弹作为突击步枪的弹药可以算得上是一步到位。但是可惜的是现在的德国同样面临着21世纪的美俄等国一样的问题,那就是,使用一种全新的弹药对整个后勤乃至装备体系都造成巨大的影响。

    倒不是德国的弹药产能供应不了全自动武器的需求,约亨穿越前就曾经看到过一战各国无法支撑全面自动武器化的论调,原因是全部使用自动武器的弹药消耗太大,各国的弹药产能不足。

    然而现在当约亨真正自己了解过德国的军工产能后发现这根是无稽之谈。德队现在一共使用2种手枪弹和2种步枪弹,由于手枪只有军官和少量精锐部队配备,消耗量极低,因此导致手枪弹的储存和生产量是个天文数字,如果只是让手枪使用的话,那根是用上几十年都用不完,所以使用冲锋枪那是毫无压力。

    而两种步枪弹一种就是62步枪弹,作为德队目前所有步枪,大部分机枪的弹药。产量同样是惊人的,而且长期生产这种弹药使工艺、工序都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和精简,工人的熟练度也几乎达到最高点,因此根不用担心产量。

    倒是少量装备重机枪使用的12x勃朗宁弹药倒是真的产量和储量都不多,不过随着12毫米重机枪的用途和需求量越来越多,增加产量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因此也不用担心。

    真正部队全面自动武器化要面对的问题是后勤运输压力,再增加一种65毫米弹药倒不是担心产量不足。而是担心前线弹药需求量成几十倍的增加,运输能力更不上导致的士兵手中的武器全面断炊。

    另一个问题则是班组内弹药不通用。战友之间的主武器弹药不同,这又会在战斗中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62毫米弹药在德队内使用时间已经几十年了,如果再给约亨几十年时间,用新的65毫米通用弹药全面换装倒也不是不可以,像sks这样的半自动步枪不也同样是使用43弹这种中间威力弹的吗。

    但是约亨现在没有几十年的时间。因此勃朗宁现在的研究注定没有在一战中散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