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7章 挖坑不填是国家的重要基础建设(第1/3页)  帝国海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以工代赈,这是罗斯福新政中最重要也最精髓的一条政策,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以工代赈好处都有啥谁对了就咳咳。

    约亨对以工代赈的好处总结有三点,第一,失业者有工作可以做,这样让他们不至于无所事事,聚集在一起,然后对自己的境况自怨自艾,然后就有可能滋生不满,进而聚众闹事。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是有很大的帮助的。第二,通过工作收取报酬,让劳动者有一种自己不是被施舍,而是付出了努力的尊严感,这在经济困难的时期,人民的尊严和自信对整个社会都有积极影响。第三就是能够扩大内需提高gdp。

    当然,想要以工代赈,你首先得有工作机会才行,这又要政府动脑筋了。罗斯福新政中曾经有这样的段子,为了创造工作机会,美国政府雇佣一批人去挖坑,第二天雇佣另一批人去填坑,第三天再找人去挖坑,如此循环,这样就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就业机会。且不论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但是却给约亨一股两个博士后,吃了两坨翔,增加了一亿gdp的段子的浓浓即视感。

    总之不管怎么,约亨得出了一个结论,挖坑,是一项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增加gdp,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好工作而挖坑不填是很危险的咳咳,不好意思,一不心跑错了片场了。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国情,谁跟你挖坑就一定要填的德国现在的国情就是需要挖坑不填

    至于为什么要挖坑,这就要从德国的航运需求开始起了。

    1世纪末期,德国海军舰艇在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的短距离调动也需要绕行日德兰半岛。而在和丹麦人打了两次石勒苏益格战争后的德国人认识到,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是挪威、丹麦和瑞典人的地盘,而一旦发生战争德国海军就很难进行快速部署,而建设两支舰队分别驻守北海和波罗的海也不现实。这种自家海军的咽喉被别人捏住的感觉让德国人很不放心。因此海军希望有较大的运河可以连接在波罗的海和北海的海军基地,使其不必绕行日德兰半岛附近海域。

    另一方面商业的发展也要求开凿一条新运河。随着经济的发展,1世纪末的德国的海上航运逐渐开始繁荣。当时,德国在波罗的海有着广阔的出海口,每天都有大量货物需要运输。商船绕行日德兰半岛不仅浪费时间,也影响经济效益。

    由于军事商业都有这方面的需求,有鉴于此,德国决定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修建一条内陆运河,用来贯通北海和波罗的海水域。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拉动波罗的海沿岸的经济发展。而海军可以在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快速移动,即降低了海军的建设投入,也降低了海军的部署压力。

    188年6月新运河工程开始,运河西起北海畔易北河口的布伦斯比特尔,跨越日德兰半岛,东至波罗的海的基尔湾的霍尔特瑙港。全长533海里,是连接北海和波罗的海的重要航道,故又名北海-波罗的海运河。运河一旦开通将极大地缩短了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的航程,比绕行日德兰半岛航程减少了30海里。整个运河的工程一共使用九千名工人工作八年才完成。

    在威廉一世时代,德国海军根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大玩意,最大的军舰威廉国王号标准排水量还不过万吨,而德国此时最好的邮家也知道了,还不足8000吨,所以这条运河在设计之初就显得相当家子气。

    185年刚建成时的运河航道的水面宽度不,接近5米,但是航道的底部宽度只有22米。除此之外,航道深度只有米,船闸闸室长125米,宽25米。这也就意味着,运河通航的船只,宽度不能超过22米,长度不能超过125米,吃水不能超过米,在这些限制下,通航船只的排水量不能超过15万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