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七章:郑和其事(第1/2页)  打捞激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你总以为就是答案的,其实这只是一个片段。

    赖茜问:“郑和当时肯定是带一些瓷器和丝绸到这边,那么他又带什么回去呢?”

    苏洋说:“当时还是带回一些有趣的东西呢。

    郑和七下西洋不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九月二十日,南京,永乐帝率文武百官出奉天门,早有一头怪兽等在承天门外,由西洋渡海归来的郑和,从麻林国得到一头名叫“基林”的怪兽,该兽外形似鹿,头生肉角,它不鸣也不叫,站在地上东张西望。为防其逃跑,早已给它套上了笼头,缰绳由人牵引。

    这头怪兽与中国典籍中记载的麒麟极为相似,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便是麒麟,举国震动,臣民围观者如堵,各自欢喜赞叹不止。热闹场景正如沈度的颂诗所描述的“臣民集观,欣喜倍万”,有诗赞曰:“西南之诹,大海之浒,实生麒麟,身高五丈,麋身马蹄,肉角黦黦,文采焜耀,红云紫雾,趾不践物,游必择土,舒舒徐徐,动循矩度,聆其和呜,音协钟吕,仁哉兹兽,旷古一遇,照其神灵,登于天府。”

    在百姓的团团包围之中,这头麒麟耸着长脖子和麟首,早已越过众人的头顶,它的两只肉角嵌入了帝国的天空——长颈鹿的身高可达六到八米,时至今日,这仍是地球上最高的动物,明史外国传中提到了这头神兽的外貌:“麒麟前足高六尺,颈长丈六尺有二,短角,牛尾,鹿身”,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无异于神迹。百姓的欢呼声迭起,幸福的光辉将他们笼罩,而那头瑞兽受到惊吓,想要拔蹄狂奔,却被缰绳拽住,原地踏着蹄子,触地之处,尘埃升腾。

    永乐十二年的这场瑞兽观摩仪式,其背后有着更为久远的典籍作为支撑。麒麟的原型出现在春秋时期,据说孔子降生时,有麒麟出现,口中吐出玉书。到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之说,他认为君王的作为与上天相关,上天虽不像人一样会说话,但上天的意志可通过某种“祥瑞”或“灾异”的现象显现出来。在董仲舒看来,如果君主政治清明、社会太平,上天就会降下麒麟、白鹿、嘉禾、醴泉、甘露等祥瑞之物以资表扬。如果君主昏庸,不行德政,就会激起天的震怒,出现各种灾异现象,例如水旱灾、火灾、地震、日蚀等等,以示对君主的警告和惩罚。

    这些观念流布甚广,一直在帝国政治话语中发挥作用,笃信这一体系的帝国君主,时刻寻找祥瑞,地方官见到异样的动植物,就会当做祥瑞,送到京城去,皇帝一高兴,就会给献瑞的官员更高的官职。

    上有所好,下必趋之。郑和的船队到了东非,带回殊方异域的珍宝和异兽,真是古来未有的奇遇,当他们发现长颈鹿的外观与中国古籍中描述的麒麟太过吻合,当地的索马里语称之为“基林”(giri),发音与麒麟非常相近,只是脖子稍嫌长了些,但这可以忽略不计。最有说服力的,是长颈鹿头上的肉角,在历代道德家的眼中,肉角也是麒麟的一种美德,所谓“设武备而不为害”,这更使郑和相信古人所言不虚。随郑和船队出航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一书中记下了他所见的麒麟:“麒麟,前二足高九尺余,后两足约高六尺,头抬颈长一丈六尺,首昂后低,人莫能骑。头上有两肉角,在耳边。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面饼。”不难看出,所谓的麒麟即长颈鹿。

    据说郑和带回两头长颈鹿,其中有一头受到惊吓,死在船上。除了长颈鹿,还有斑马、狮子、直角羚羊等异兽,有一艘船成为海上漂浮的动物园。外来动物踏上中土,带来了永乐朝的博物学爆炸。

    在郑和的西洋之旅中,这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有着几万里阻隔的疏方异域,居然也能找到神话中的对应,从东非到几万里之遥的南京,空间的骤然转换,在郑和船队的技术支持下得以实现,在明代确是奇迹,这恐怕是最早的全球化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