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八十一章:毒品(第2/3页)  打捞激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了。”

    梅自香拿了几扎美元放到兜里,就走出了洒吧。

    梅自香刚走出酒吧门口就倒在地上,苏洋急用手在她头上施了一些功力。

    梅自香醒来后,又摇摇晃晃地走不到二十米又倒下了。

    苏洋只好把她送到了附近一家医院。

    医生一番化验捡查后,对苏洋说:“这个是新型毒品所致的神经器官损伤的表现,这种损伤是不可能逆转修复的。”

    苏洋吃了一惊,梅自香不可能吸毒呀?可能是在酒吧被强制吸毒吧?

    苏洋问医生:“什么是导致神经器官损伤不可逆转的毒品?”

    医生说:“新型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精神药品(毒品)。该型毒品大多为片剂或粉末,吸食者多采用口服或鼻吸式,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目前在我国流行滥用的摇头丸等新型毒品多发生在娱乐场所,所以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休闲毒品。中国每年被冰毒、氯胺酮等新型毒品吞食的社会财富以百亿计。1919年,日本一位化学家首次合成了后来被称之为冰毒的甲基苯丙胺。在二战期间,甲基苯丙胺作为抗疲劳剂在士兵中广为使用。二战后,日本将其军队中库存的苯丙胺类药物投放市场,造成50年代的首次滥用大流行。60年代一些欧、美国家,主要在夜总会、酒吧、迪厅、舞厅中滥用这类毒品。90年代后,以冰毒、摇头丸为代表的“舞会药”在全球范围形成流行性滥用趋势,滥用群体从早期的摇滚乐队、流行歌手和一些亚文化群体蔓延至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社会各阶层。

    由于科学技术和制药工业的进步和发展,精神药物的范围和种类不是固定不变的,新型毒品滥用的品种也将不断增多。

    根据新型毒品的毒理学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四类:

    第一类以中枢兴奋作用为主,代表物质是包括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在内的苯丙胺类兴奋剂;

    第二类是致幻剂,代表物质有麦角乙二胺(lsd)、麦司卡林和分离性麻醉剂(苯环利定和氯胺酮);

    第三类兼具兴奋和致幻作用,代表物质是二亚甲基双氧安非他明(mdma,我国俗称摇头丸);

    第四类是一些以中枢抑制作用为主的物质,包括三唑仑、氟硝安定和γ-羟丁酸等。

    通用名称:甲基苯丙胺

    性状: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晶莹剔透,故被吸毒、贩毒者称为“冰”(lce)。由于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强的刺激作用,且毒性剧烈,又称之为“冰毒”。冰毒的精神依赖性极强,已成为国际上危害最大的毒品之一。

    “麻谷”是泰语的音译,实际是缅甸产的“冰毒片”,其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外观与摇头丸相似,通常为红色、黑色、绿色的片剂,属苯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很强的成瘾性。

    2、摇头丸

    性状:以mdma、mda等苯丙胺类兴奋剂为主要成分,由于滥用者服用后可出现长时间难以控制随音乐剧烈摆动头部的现象,故称为摇头丸。外观多呈片剂,形状多样,五颜六色。

    吸食危害:摇头丸具有兴奋和致幻双重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用药者的时间概念和认知出现混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活跃,整夜狂舞,不知疲劳。

    同时在幻觉作用下使人行为失控,常常引发***乱、自残与攻击行为,并可诱发精神分裂症及急性心脑疾病。

    最初称之为摇头丸的是指以mdma、mda等苯丙胺类兴奋剂为主要成分的丸剂,常被滥用的摇头丸成分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