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77.荷兰人(第2/4页)  穿越者的明末生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样被方凯不客气的驳回。

    “教育是百年之计,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谁再说就扣当月的俸禄。”方凯不客气的驳回,而且还不是暗地里和李越说,而是将这句话写在政衙大门口,顺带窃取了后世某个总理的话: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这个总理一直是方凯的偶像,方凯做不到不低头,也没人敢让他低,者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做的,但在大明,他不做也不行,所谓的n,即使在现代的中国也被证实行不通。

    三下两除二,每个月收入的银钱又固定在十五万上下,剩的下来才有鬼,除此之外要是有了额外的支出,那就是真的大事不好了。

    不得已方凯只好琢磨新的商路,光有一条盐路并不够,这几年自己这边的盐货卖得好,那也是陕西的反贼阻隔了青盐的盐路,而粗劣的淮盐又摆不上台面,这才使海盐大行其道,年初自从农民军大部窜入河北,陕西贼势大减,青盐的盐路虽说还是一时未通,但也仅仅是个时间问题,不过这通了和没通也就是半斤两,运不出多少盐来,所以方凯倒不担心。www.

    不过这盐路也确实不能出问题,除此之外就是不能让人把熬制精制海盐的方法泄露出去,到时候可就不光是一家淮盐跑出来竞争,大明沿海的那些个商家们哪个都不会缺了检漏的机会!

    方凯精打细算的算着,不到半天就头昏脑胀,不禁开始佩服一众古人,怪不得数量都是大致、左右,原来这还真是算不清。

    笔算可不比现代的计算机,就算是能力再差的会计,计算器也总会用,总比看着繁体字加减来的好。

    好在查账本来就不是方凯的事,他一时兴起看起来账单那也是因为不得不看,此时有了结果自然是扔到一边,赚钱的事不是他操办的,不过点子自然得他来想,如今盐路就算是想挤开淮盐,那自然是比大收入,怕是翻一番都不止,可短时间内却无法办妥,更别说解了燃眉之急。

    至于济州岛产出的商品运往朝鲜、倭国、山东贩卖,那也是零零碎碎,大多被截留下来用来各地掩饰,能上交也不在最近。

    不过好在毛承禄带回的消息并不坏,德川幕府虽然不肯废除锁国令,但也并未阻拦天朝上国的船只来往,虽然这只商队的的方向是在朝鲜奇怪了点,不过毕竟是德川幕府也知道一些大明内忧外患的事,只当是一批大明子民流落异国他乡,也并不横加阻拦,只不过只能和德川幕府自己的商队贸易而已,但也还算价格公道,德川家光很是喜好大明文化,底下的人对大明也是心存倾慕,上上下下还算得上和大明亲密,当初的锁国令那也是依着大明闭关锁国这才照本宣科,如今一时间废除不掉也在情理之中。

    倭国盛产铜和银子以及硫黄,这些本身就是一些半黑半白的走私海商欢迎的东西,多了济州岛最多是多加了一家而已,在德川家光看来可有可无,有利无弊的事,最多也就是个郑一官而已,这才使得毛承禄没受阻碍。

    毛承禄在寄回来的书信里对郑一官的名字一笔带过,经过孙元化解释这才知道是个海上大豪,只是让方凯纳闷的是,这个时代明明应该称雄大明海域的应该是郑芝龙,这个郑一官又是何许人也?

    “此人是不是有个儿子叫郑成功?”方凯插了一句问道。

    孙元化摇了摇头,有些困惑道:“郑一官有子数人,无郑成功此人。”

    “最出名的是谁?”方凯不死心的问道,如果不是事实证明这确实是大明末年的崇祯年间,他都快怀疑自己是不是穿错地方了。

    难倒蝴蝶效应?按理说郑芝龙是海寇,还是发迹多年的海寇,他这只小蝴蝶就是拼了命的扇翅膀都未必能煽动他一个郑芝龙。

    孙元华说了几个人名,的确没有郑成功这个人,方凯干脆彻底的问到底:“除了郑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