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四章 百年树人(第2/3页)  兴汉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每个郡有好几家士族豪强为了这个名额彼此争抢。如今能够从另一个途径获得‘茂才’的待遇,无疑是皇帝对所有大臣施加的笼络与优待。

    “州举茂才、郡举孝廉,此二科已为州郡荐举常设,不宜混同,以免滥名,臣请陛下易之。”杨琦既很快接受了皇帝的决议,同时又很严谨的建议道。

    杨琦其实从未想过要阻止监生入郎署的念头,这样既树了敌、又对自己不利,但之所以这么做,只是想给这些监生多一个名分,好让彼等的含金量高一点,不被察举‘孝廉’、‘茂才’等正途出身的三署郎看轻。

    “滥名之忧确实要有。”在皇帝看来,这不就是给学位认证么?这么想的话,那就更不能轻易的施与:“凡策试优越者,由主考推荐,公府核准,特赐予‘贤良’之称。每年获此称者不得过十分之一,以奖学优者、以励后进者。”

    杨琦没想到皇帝转的这么快,将原本施加全体的荣誉调换成特殊奖励,而造成这一切的恰恰是因为他多了那一句嘴,导致皇帝‘从谏如流’,在事后探究起来,这往哪说苦去?

    赵温忽然加了一句:“国子监如此,太学理当也如此。”

    皇帝点头说道:“斯言大善,这次能考上第、入殿试的两百太学生,皆授‘贤良’之称。”

    众人飞快的略算一下,二者之间的比例都是一样的,但国子监由于只有一百多人,最后得到‘贤良’称号的却比太学要少许多。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朝廷育才,计在久远,故国子监、太学之制,务必在国是诏内写明,以求期内完善。”皇帝点了点草诏上的某句话,放眼看向众人,说道:“太学五科之外,已有蒙学、教化、吏治三科,分别教授童子、行伍、备官。今再设宣化一科,以期教育黎庶、化外,传扬圣人之学。”

    蒙学是招收十五岁以下的稚子孩童、或南北军孤儿,待开蒙以后视其学识成绩直接荐举入太学。教化科是负责给军中作战有功的中下层军官士卒进行扫盲及爱国教育,在教会了他们基本的识字与律法知识以后,退伍了可以直接授予亭长、贼曹等职。

    吏治科就更不用说,自从皇帝改革程序,将吏治科的培养方式从无差别教授改为由相关官员举荐、皇帝亲自选定优秀官员入学深造的方式以后,有过吏治科经历的人往往顺风顺水,得到极大重视。士人们一开始不愿意屈尊学习的吏治科也立时成为了争羡不已的地方。

    这三科各有针对的特定对象,自从施行以来已经逐渐成熟,皇帝眼下要求新设的宣化科,正是用来培育老师的。宣化科的学生今后将会分配到各地郡学、县学里担任教习,或者是派往边地汉俗不盛的地方推行教化。

    地方学校的重建是未来几年内有关于教育改革的重点,皇帝要求将其写在诏书里,当做一项大政。以赵温、黄琬为首的大臣们自然不会反对这项重兴儒学的政策,只是为了避免摊子铺的太大,暂时前期只让郡国一级重建学校,然后在慢慢建立到县。

    然而以皇帝的想法,最好是要在乡里设庠序,这样郡县乡三者一体,每年层层选拔,优胜劣汰,郡学里最拔尖的录入太学,从而提高太学生源的素质。

    至此之后,朝廷的人才梯队与培养机制就基本得到确定,太学侧重于平民,国子监专注于精英,三署郎是官员储备机构与晋升的快通道,再以后皇帝有了子嗣,又将另至一个机构用于贵族教育。

    这样从上至下的教育体制就有了,加上策试的选拔任官的制度,全国一百零五郡,一千一百五十余县,县下有乡无数,除了长官以外还有各类曹掾、员吏,地方大小官吏多达十数万。以太学每年一千名学生的速度,得一百年才能完全替代,其中不断新陈代谢,就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各处设立郡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