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2/2页)  兴汉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说道:“太常选拔博士子弟、郡国举荐高材、允准自荐,这些我皆无废除之意。不过是要将郡国所举荐者裁定数额,最好是比照各地察举孝廉的规矩来,至于太常无论是陈公,还是陈公以后,皆以二十人为定数。”

    这些只是无关轻重的微末,并没有触及到需要改动的核心,陈纪心里隐约有了决断,但他仍精明的不肯主动提起,反倒将这个题目还给了皇帝:“臣谨诺,只是照此办理,似乎不能解决‘求学之人不加多’的疑难,是否要另寻它法?”

    说来可笑,陈纪当年做尚书的时候,面对孝灵皇帝都未曾如此说话,如今面对眼前这个少年,竟然放低姿态,说出这么一番话来了。

    皇帝倒是见得多了,神情轻松惬意,似乎全然不曾担心陈纪会说出什么出人意料的话语,他的目光像是穿透了眼前的轻纱帷幕,直接望向了浩瀚的沧池,心思也随之漫无边际的想着。

    在最开始的时候,因为西汉前期的官宦子弟、勋贵后人有其他更方便的入仕途径,并不在乎在当时还属于新生事物的太学。故而以郡国举荐、自荐等方式所选拔的太学生多为平民子弟,很少有官宦背景,对底层人士来说是一个相对公平顺畅的上升渠道。

    此时的太学也采取的是这些方式,若是一直保持这种相对公平,皇帝也不会多此一举的去改动。只是谁让这种途径在孝平皇帝、也就是王莽秉政的时候,便发生了变质。

    为了讨好当时的知识分子与权贵官僚,王莽特意增加太学生名额,让士人的子弟可以直接进入太学受业,开启了贵族官僚子弟免试入太学的先例。再后来光武中兴,太学的选拔方式又在继承王莽改制的基础上扩大,发展成了大将军下至六百石,皆可遣子就学。

    除此之外,在野的名士也能通过评议、推荐,使他人轻易进入太学,这导致在东汉后期,太学人数多达三万,至于学前的能力策试,也无所谓办不办了。

    这样导致的恶果,一是使太学从生源到办学,全部脱离皇权的掌握,最终引发孝桓皇帝时几次大的‘雪潮’和‘党锢之祸’,影响深远孝灵皇帝重起炉灶,建立鸿都门学也是急于踢开太学,重新掌握话语权。

    另一个恶果是‘游学’、‘名士’推荐的风气造成太学鱼龙混杂,光顾着与‘荐主’、与同学结伴搭伙,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东汉后期三万多太学生,真正有用于朝廷的却没有几个。

    “如今不是求学之人不加多,而是这太学选才的路子看似繁多,其实越走越窄、越走越偏。致使微末贫寒之民求学无途、报国无门,唯今之计,非得大刀阔斧的整改不可。”飘天文学_www.piaotiange.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