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五章蔡邕的登高一呼(补昨天那张)(第1/2页)  带着率土之滨混三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热血男儿,当执弓持兵抗击鲜卑,赴死沙场!”

    当王玢将位于西安阳的太后、太史慈、曹丕三将调至九原城增援时,蔡邕本想亲自来援,被蔡琰、蔡谷及众门生劝阻后,书生意气的喊道。

    其门下门生数百皆应之,蔡谷被逼尽发王玢所赐兵器分发众门生手中。

    蔡邕诸门生皆五原、朔方、云中游侠儿乃至士族子弟,弓马娴熟不在话下,又得系统甲械之利,自然慷慨应诺。

    随着这帮游侠儿、士族子弟的随军出发,西安阳、成宜、宜梁诸县已发县兵,最重要的是各县士族及村坞青壮皆陆续被感召,纷纷手持各色武器跟在队伍后面。

    蔡谷只能以诸门生为军官统率这高达数千的民兵,或者叫青壮。

    当蔡谷快要抵达西安阳时,麾下已差不多有近万人,骑马者也有三千余。

    这就是五原边境的优势,养马者极众,民风甚为彪悍,所欠缺者,无非是一强力领导及甲械尔。

    王玢看到这么大一团乌云而来,差点以为又有鲜卑从高阙关杀至,裹挟民众而来。

    后派系统骑兵前去查探,才知道是蔡邕一句话导致的后果,不由暗暗为大儒的影响力咋舌。

    其实并非全是蔡邕影响力所导致,先有系统骑兵甲械精良显于外,又军纪严明不取分毫于内,诸县民众及士族大呼仁义之师,后有王玢大败鲜卑于宜梁,火烧鲜卑于五原。

    使得诸县民众对王玢的好感大幅度上升,再加上蔡邕的表态,才让诸县士族及百姓闻声而动。

    “这,这不是胡闹吗?”

    王玢有些哭笑不得。

    他之所以招太后三部弓兵来,是因为兵力不足,不过更多的是因为火力输出不过。

    弓兵们的输出加上亲卫骑的防卫,王玢想定能更快的击溃鲜卑胡骑。

    没想到蔡邕登高一呼,给自己招来一万多民夫,要之何用?他们如真跟鲜卑交战,必败无疑,自己是救还是不救?

    王玢是急需玉符,可在这北境蛮荒之地,他更需要汉民为其夯实根基。

    根基不稳,何谈争霸?

    “主公,老朽以为蔡公此举乃神来之笔?”

    呼衍师智在一旁道。

    王玢在出征时特意把呼衍师智带来,因为呼衍师智在匈奴的名声日重一日,如果统大兵在外,其与匈奴余孽登高一呼,朔方汉民的损失可就大了。

    呼衍师智虽然已近五旬,可身体却颇为硬朗,十数日的连续行军竟毫无疲惫之色,反而在经历这两战后神情、斗志大增。

    他知道王玢麾下汉骑战斗力不凡,没想到竟然如此牛掰,正面刚鲜卑精骑都不惧,还能大破之。

    如此强盛兵力,只要王玢不太傻,天下定有其一席之地。

    再看王玢傻吗?

    看似那甲械换汉民,很傻?

    用宝贵的粮食招纳流民,很傻?

    不计前嫌的助朝廷抵挡鲜卑胡骑,很傻?

    ……

    可这些很傻的举动却能为其赢得北境数郡的民心,争霸最重要的是什么?

    民心啊!

    既然王玢能成就一番大业,呼衍师智何不趁机而起,说不定呼衍氏部落在数十年后能重回草原,重新崛起于草原,百余年后还能跟中原王朝掰掰手腕子。

    呼衍师智决定跟王玢一起打江山,又怎么想要子孙跟中原王朝掰手腕子?

    无他,以史为镜可知,中原每过百十年便会没落,草原帝国便会兴盛。

    东胡、匈奴、鲜卑,无不是如此。

    呼衍师智已然决定,等战争结束后,便将整个部落迁至朔方地区,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呼衍车儿、呼衍赤儿送给王玢当侍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