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6 拉拢寒门(第1/4页)  大唐公主的小驸马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继续听了几耳朵,上官婉儿觉得已是足够了。

    可惜这不是一个以口才定天下的时代,大多数时候还要看政策执行的实际情况、说话人的财富和权力,不然这群书生的作用很大。

    危言耸听的本领不是一般的高。

    读书若是不能学以致用,还不如去真正好好的生活一次,体验最广大人民的苦辣酸甜,接近现实。

    不过诗会已开,不便提前离席,这是尊重读书人和参与诗会的基本修养。

    上官婉儿提笔写下一首近日的诗,这等繁杂的议论声中,实在让人生不出现场作诗的兴致。

    “昨日拙作一首,请诸君点评,若有相合者,请应之。”

    众人听了此言,便熄了其他心思,诗会嘛,还是作诗重要。如今珠玉已出,也好提笔写下自己多日冥思苦想出来的语句。

    只见上官婉儿写的乃是一首五言诗。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大意是说僧人们谈论佛经的地方,古迹繁多又风景优美,于是圣上追怀千古历史,敞开胸襟遥望天下九州,太平盛世文章自然华盛,希望这等美妙的时刻能够永远得到纪念。

    若说上官婉儿早年的诗多婉约华丽,充满宫廷气息,近年来的诗词则是愈加大气恢宏,不再拘泥忌惮,不输男子,这也愈加让众人倾慕。

    她既已作诗,有自信的人便提笔写下诗作,与众人一同鉴赏修改,自知相差甚远的,也不再凑这个热闹,诗会氛围一时清冷不少。

    不过这样也才有读书赏书的氛围。嘈嘈杂杂的,怎么好意思叫做诗会。

    等到应付完这些人,一场聚会终于散去,上官婉儿直接回宫。虽然近些年自由不少,但她还是更习惯了宫中的生活。

    陛下才吩咐完的事情,她有了一定的结果,自然得尽早完成速速回报。

    马车向着宫中徐徐驶去,上官婉儿仍在仔细思量其中的前因后果、喜恶爱憎。

    诗会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若是讨论的事并不平常,公主案前也是能收到消息的。一般的小会自然都是一些公子哥的消遣,但是上官婉儿的出现会让人员复杂起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群人在家里接受到的教育,听到的评判。

    众多寒门出仕的官家子弟,便在此次诗会进行了反对发声。

    甚至最为突出的一人,直接挑起了这个话头,引发了一众人的抨击和不满。

    他们不敢说陛下不对,政策没有施行,他们只可以说这个政策不好,结果可能不那么好。不过这种行为还是很让人厌恶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若是有本事,自行踏出一条道来,让其他人服从便是了。

    没有相应的实力,却要对更加在行的人指手画脚。

    公主很不喜欢。

    每一份改革都是有牺牲和付出的,寒门能够有今天便是从隋文帝开始,六位皇帝相继努力奋斗的结果,只要认定前路是对的,过程再曲折也值得一试。

    所以。

    “宋大人,这些人的政绩仔细调查一番。”

    一个不思回报的人大周不需要。自己历过科举,有了造福下一代的机会,便不再考虑其他人求学之心的父母官,不值得相信。

    朝堂需要的永远是人才,能够造福广大百姓,引领社会发展的人,而不是自私自利的。

    寒门的人做官,往往要比大家族的人更难。没有前辈引路,所有的弯路都得自己走一遍,遇到机会,又会因为胆子不够大而错失。升迁困难,做出政绩成绩也不容易。再者,缺少大佬的推荐和提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