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六章(第1/2页)  最后一分钟的记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最后一分钟的记忆最新章节!

    又是几日表面风平浪静,暗地里暗潮涌动的日子。吐蕃国王储之位悬空多日,而老的吐蕃王也有意退居二线的样子。引得几个王子对着王位都是虎视眈眈的。可奈何前面几十年都过得太过安逸,几个欲夺位的王子也都几乎毫无建树,也实在是在师出无名。而且这段时间他们虽然小动作不少,可终究没有一个干出任何“离经叛道”之事。

    其实吐蕃国的朝廷已经有很多人向潘罗支投诚了,一个颓废已久的国家总会有一些新鲜的血液注入。他们会带动一个颓废老去的国家一片新的气象。当然在一些有心人的操作下,潘罗支的呼声逐渐高涨。

    吐蕃国虽小,但也是一个明主的国家。而明主的国家退位让贤并不是让给自己的几个儿子,而是有能者居之。现任的吐蕃王虽然是“教子无方”可过去也是有着大智慧的。其实现在这个局面,大势已去,他怎么可能看到不到呢?

    如今这个吐蕃王在歌舞升平中已经安逸度过了几十个年头了,当年的雄心壮志早就磨灭了。当年的他也曾立志要好好治理吐蕃,可是性格优柔寡断并不是当一个领导人。

    他们的领地被银川的项党族夺去了不少,想着要出战讨回领土,结果被王公大臣劝阻,因为没有人想想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边疆讨回公道。而边疆的人呢,地处遥远,任何需求上不打天庭,你若说这个吐蕃王都不知道么。不,他知道。可是他的个性让他选择了默不作声了,听从了大臣们不要出战,不要让百姓水深火热的建议。

    其实只要不影响他的政权稳固,他也懒得去处理,久而久之这个吐蕃王也就养成了睁眼闭眼的习惯了。而且和大宋示好后,就像一个附属小国一般地依附于大宋,甚至于接受大宋的官职受封,当然更不能和其他官员(银川的夏州节度使)为敌,扰乱大宋西北的安宁。

    呵呵,吐蕃王又何尝想这么窝囊呢?可是一国并不好治理,更何况他们这国的物资贫乏,遇到天灾时,只能求助广袤大地,物资充足的大宋了。

    其实说到底就是他也懒得去争斗,这样安分守己又能安逸度日有什么不好呢?直到几十年后的今日,吐蕃王发现自己真的错了。就是他的安逸度日造成了现在整个吐蕃王庭的氛围。

    他的几个儿子也如他一般,遇到稍微有些困难的事情就喜欢拖延过去,待事情最后不了了之,国家内遇到了天灾人祸了,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大宋求助,得到帮助后就感恩戴德一番。随后也不想着怎么从灾祸中吸取教训避免下一次的灾难来临时的手足无措。

    人一旦安逸惯了怎么还会有拼劲,吐蕃王眼睁睁地看着潘罗支不断地壮大自己的势力,他难道就不曾发现,不,他发现了,他曾提醒自己的儿子们要注意这个人。

    可是他的那些儿子们呢?完全没有政治眼光,而且被潘罗支三言两语就给忽悠了。他们当时回答吐蕃王的是什么呢?

    “嗯,父王,那潘罗支就是收复了六谷部那一片鸟不拉屎的地方,那人一看就是个草莽,啥宫廷礼仪都不懂,粗陋蠢笨的狠呢。

    而且他来只是作为六谷部的一名首领朝见父王的,是来投诚的。你何不给他一点儿封赏呢,他看上去就是一个很好的将领啊,以后若要抵御外敌,就让他去啊。真不知道父王你担心什么”

    那几人非但没有将吐蕃王的话放在心上,反而对着潘罗支倒是十分信任。愚蠢的儿子们啊。

    吐蕃王原本觉着还有一个鸠摩智大师可以帮忙辅佐现在的太子,这个大师一看就是对政权不感兴趣的,他一心向佛。吐蕃王觉得只要给他佛法上无条件的支持,这个聪慧的国师定会辅佐他那不成器的儿子治理好吐蕃国的。

    可是现在,鸠摩智走了,太子死了,吐蕃王等着自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