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拆坟建屋(第1/2页)  从天堂来的汇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是中国北方一个极其普通的夜晚,四周一片漆黑,窗外的北风呼呼的刮着,疾风卷起的飞雪,打在窗纸上,刷刷作响,就像一首大合唱,旁边的乔起劲儿的打着呼噜,李在梦中,不知吃着什么香香的东西,在那里咂唧着嘴。

    是什么命运将这些本应该在校读书的年轻人,放在了这么一个乡村里,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呢?

    江想起了燕王扫北时的山西移民。但无论怎样,人家还都是整家搬迁呀!而我们,则是孤家寡人一个。

    一会儿,脑海里浮现出妈妈愁苦的脸,一会儿,又是妹哇哇的哭声,一会儿,又是芳乌洞洞c深深的大眼睛。

    糊里糊涂的,江慢慢睡着了。

    1,

    早晨,一声雄鸡的高唱,催起了这些初来乍到的人。门外早已挤满了乡亲,大家指着这些城里的娃娃,评头品足。孩儿最热闹,不管不顾的用脑袋,使劲的往屋儿里挤。大家赶紧拿糖给他们吃,常还拿出当时最时髦的阿尔巴尼亚扁烟,款待大家。老乡们,你推我让c哈哈笑着c乐成一团。

    最可笑的是常,因为他会抽烟,老乡就给他一盒旱烟叶,和一条儿卷烟用的报纸,让他卷旱烟抽。这是一种劲儿非常大的旱烟叶,俗称黄花烟,叶子不大,种的时候不浇水,用拆下来的炕坯砸碎后,当作肥料培在烟的根部,你想那黑黑的炕土,多大的劲儿啊,所以这种烟,劲儿也特别大。

    常没留神,呛得满脸是泪,大声儿的咳着,逗得老乡哈哈大笑。

    “干什么呢,你们!”一声厉喝,原来是村儿里的妇女主任到了,她姓安,出了名的大辣椒。看出来大家很怕她,一哄而散了。

    ,

    这个村子有三大姓,姓刘的最大c人口最多,约占总人口60。姓杨的第二c占总人口的0,姓王的排第三,估计有五六十户c是姓儿最少的。这个村子虽然名字叫王营,其实村儿里没有一个姓王的,倒是大王营都姓王。

    知青们住的地方是大队部,本来也只有孤零零的三间旧房。会计和村干部还要到这里办公和开会,由于知青的到来挤占了大队部,还有女知青,大队干部们感觉非常不方便。

    可当时大队非常贫穷,没有多余的钱给知青盖房。那些年水泥使用还少,农村盖房,大部分只需要木头和砖。只要有了这两样儿,房子就基本上盖成了。可大队没有钱,去哪里弄木头和砖呢?大家在那里掐着脑袋发愁。

    大队长刘自明出了个主意:“木头到不难解决,村里有现成儿的杨树,上报公社,砍上几颗就行,公社肯定支持!可砖怎么办?它是一定要用现钱去买的。大队这么穷,一点积累都没有!真的很难办!”

    杨书记说:“盖房没砖那还叫盖房啊?人家谢州营怎么解决的?我们一定要开动脑筋,解决知青住房问题!”

    “你别跟人家谢州营比,人家是把地主的房子拆了,盖的知青用房!咱村行吗?刘地主现在的住房,比谁都破!甭说砖了,连土坯都拆不出来!”说这话的是治保主任刘金龙。

    “各位,我到有一个主意,不知可否?”这是大队会计杨秋生,白白的脸,伴着稀疏的两撇胡子,整个一个师爷模样。他是本村最有文化的人,平时不太爱说话,说话就拽文。

    “有话就说,有屁就放,鸭子上粪堆——你臭拽什么呀”?妇女主任平时就特看不惯杨会计这模样,说话就呛着来。

    “你这个老娘们儿,吃枪药了?”杨会计毫不示弱,也忘了文化人的矜持。

    “好了,都别吵了!这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可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人家现在响应号召,住到我们农村来了。我们如果想不出办法解决房的事儿,干脆,大家就别当这个干部了!”民兵队长刘东急了。

    “干什么呀?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