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8章 新军远行(第2/3页)  大宋燕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出海,行军的这段时间需得好好利用,做一些基础『性』的训练。要打仗必须有强健的体质,教导团与杨丛义等人商量过后,又决定每天必须要有一个时辰急行军四十里。这项新规一出来,就把新军整的够苦,但他们都不是娇生惯养的人,幸苦两天,后边就习惯了,教导团再时不时的突然来个急行军,新军也能从容应对。

    一个半月后,新军顺利到达临安附近的德清县。

    经过商议,新军在德清县境内休整三天。

    杨丛义把军中之事交给江恺、沈缙等人,他先行一步返回临安。

    从偏远之地回到繁华热闹的临安城,杨丛义无心感悟有多少不同,心无旁骛,径直回到回易督造处。

    回易督造处,跟以前大不一样了,院外有四名卫士值守,杨丛义回去都还受一番盘查周折。

    院内等待的客商,穿金带玉,个个富贵,看那模样,身家无不是在数十万贯以上。汤鷽等人忙的不可开交,正在各个房间跟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商人单独洽谈,签订采购协议,杨丛义根本见不到他们。

    当天通过督造处的联系人,找来了黄大人。

    杨丛义将新军招募情况跟黄大人做了汇报,黄大人自然是大加赞赏。从黄大人口中得知,赵安一个月从禁军中招募了三千多人,半个月前带人前往明州建军,前几天来信,营地已经基本建好,马上就可以开始练军,请求调拨军资军械。杨丛义刚好回来,军资军械等物资管理又是监军职责,这件事自然由他负责。

    朝廷调拨的一万贯军费,赵安已经全部领取,至于军器铠甲等物资却是一件未领。

    由回易督造处调拨的五万贯军费,杨丛义想一次全部支取,黄大人一口答应,没有意见。五万贯又不是多大一笔钱,回易督造处的现钱还有一百六十多万贯,根据汤鷽所说,支付完官窑、织锦院的成本费用后,能剩余七八十万贯,全都可以用在船队生活物资采购和日常开销上。

    第三天,杨丛义拿到兵部发批的宣威军五千人军资军械领取文书,直接来到军器监。

    军队领取的物资都是制式军械,军服、铠甲、兵器,想要特殊的东西要特批,比如杨丛义心仪的火器,这种东西一般军队无法领取,刚刚建军的宣威军自然没有资格。

    火器在此时还没有特别大的发展,只是*包爆炸的声音特别大,在守城之战中有些用处,当年金人进攻汴京城,李纲凭借霹雳弹,也就是*包,把金军阻挡在城下很久。*用于军事的时间不长,在战争中的作用还不大,主要功能还没有脱离火攻的范畴。

    军器监有*作坊和火器作坊,*、火器基本都供给给了在宋金边境地区驻守的军队,宋金议和后,没有了战争,*、火器作坊人数锐减,产量也大为减少。

    杨丛义对*武器没有特别的爱好,因为这个时候还都处在初级阶段,用处并不大,但要想弄些*研究一下,那也不难,等以后有时间再说,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先到明州建军,督造船队,出海回易。

    五千人的军械能堆成一座小山,杨丛义搬不走,他只是在仓库里看了看,约好三天之后再来领取。

    诸多军资要运到明州,经钱塘江走水运,当然要比陆路方便太多。

    钱塘江边江船无数,大大小小,数不尽数。江水虽浅,但不论大船小船全是平底,倒也不会搁浅。经过考察,杨丛义付钱预定了两艘三天之后要用的大船。

    诸事完毕,杨丛义打马返回德清县,召集众人商讨行军之事,最终决定由教导团和江恺、沈缙等人带领新军直接南下,绕过临安城,从陆路经绍兴府,东行到明州昌国县,与先期到达的宣威军汇合。

    杨丛义自己则亲自带领一百人去临安领取军械物资,经水路去明州,如果顺利,他能先到,进行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