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33章别说叔公叫军候(第2/3页)  大魏霸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报仇的。”

    慎阳县上下齐动了,在高举大义之名的大旗下,许承祖周围聚集了无数商贾士绅,他们纷纷慷慨解囊。短短几天功夫,近六万石粮食运进县城府库,四千多青壮也应召而来,许承祖就下令解开兵器库封印,取出兵刃甲胄,日夜操练。其他民夫也都修城的修城,打造兵刃的打造兵刃。

    古代的农民几乎都是万能工,平时他们还要服役,像什么城沟渠、城墙、建造宫殿、道路的杂活。现在由于民间太穷,冉明就上表冉闵,废除徭役,以工代赈。由于没有徭役,也没有苛捐杂税,魏国百姓的负担轻了太多。

    总之百姓是务实的,只要谁对他们好,他们是不会在呼谁在他们头上当皇帝。中国是一个以宗族为纽带的国度,慎阳一县都是宗族为单位募集青壮,有的大姓人数多,族中有威望的人就被许承祖委任为队长或屯长。唯一一个接触过兵事的刘县尉就成了临时大元帅,许承祖为参军。

    没有训练过的百姓,几乎没有战斗力这是现代人的意识,可是在古代,征召百姓入伍参战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汉人虽然不够武勇也不够凶悍,可是守城之法却得心应手。

    望着呼喝连连气势如虹的青壮,许承祖也是一阵感慨,如果当初晋朝可以

    如此齐心,中原也不会丧入敌手。

    事实上百姓也是不反晋,也不是没有抵抗之心,在匈奴刘渊起兵反晋时,当时中原反抗匈奴的义军也层出不穷,可惜却没有有效的指挥系统,也没有人组织管理,让一支支互不统属的义军被胡人消灭了。

    祖逖北伐时,只有一百多部曲,三千匹绢(一匹绢大约一千二百钱,绢可代替货币支付。)仅仅依靠晋元帝给了一个名号,短短时间就拉起了三千大军,数年经营,收复豫州大部,差点打回洛阳。

    熟悉历史的人都会感慨,同样也会无奈。

    冉明一心促使出现的武备军体系,居然在他还没有来及得实施时,就正式组建了.

    慎阳人抵抗东晋,真的是因为大义气节吗?

    其实说穿所谓的大义和气节不过是一层表皮,实质问题是归属魏国符合慎阳大部分人的利益,商贾在魏国不仅有一个良好的经商环境,也有一层保护伞。士绅在魏国不仅有当官发财的空间,也有一展政治抱负的舞台。当然,魏国的政治环境也不歧视庶族寒门,虽然他们的机会仍少于士族,对于庶族、寒门来说,这个机会有胜于无。

    许承祖巡视青壮,高呼“大魏万岁,大魏必胜,誓与慎阳共存亡。”

    别看慎阳拉起了四千多人的武装,事实这仍是一支乌合之众。大部分百姓都没有经历过战场,虽然士气高昂,但是士气并不代表真正的战斗力,哪怕再高的士气,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仍然苍白无力。

    慎阳县令兴致勃勃的打量着他的这支军队,当然称为军队还有点勉强,首先就是甲胄问题,哪怕是残破的旧甲,慎阳也不过六七百副旧甲,而且大部分还是军队淘汰下来的皮甲,至于明光铠甲或铁甲,只有少得可怜的三十余副。大部分百姓都没有甲胄,只有在临时为委任的队长以上的级别才有一副皮甲,曲候、军候以上才能拥有铁甲,至于普通青壮,只得着百姓自己的服装。

    服装统一不仅影响士气,也影响着整体的凝聚力。许承祖思来想去,让慎阳富户乡绅想办法,最终还是候均同拿出了库存的粗麻布,动员全县妇人连夜赶制了四千余套黑色的劲装。现在服装终于统一,这些拿着五花八门兵刃的民壮,看上去还是不像军队,更像一支青壮大规模工坊里的工匠。

    许承祖精通政务,却不懂军事,操练这些民壮还是依靠仅仅配过魏军参与洛阳之战的刘县尉负责,可惜这个刘县尉当初也不是战兵,而是打酱油的配角。让这个半吊子训练民壮,本身就是赶鸭子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