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6章华夏九服(第2/3页)  大魏霸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据的徐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为本,凉国占据的凉州为本、凉国的西域都护府为延。

    王猛的理念是现在魏国拥有的领地是根,既已经拥有的,而晋、凉两国占据的领地,是魏国将来必须拥有的。

    其他大汉十三州以外的地方,其实王猛也没有多作点评,按照汉代的朝贡体系,分成了泽、卫、藩、蛮、夷、镇九服。像燕国、代国之中,亲善魏国的部落,都可以称为泽,而敌视的则为卫,藩、蛮、夷、镇和周制基本雷同。

    王猛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儒仕,准确的说,他是一个右手孔孟,左手屠刀,打着儒家的旗号,行法家之实。

    在王猛的理念中,根、本、延为内三服,是魏国必须拥的领地。而泽类必须拉,至于卫必须用武力征服,去除敌视魏国者。

    在新的华夷之辩中,王猛指出地缘,只算其中的一部分,最重主要是意识形态。

    亲华夏者,近,恶华夏者,

    敌!对于亲华夏者,给予各种优待,而恶华夏者,则必讨之。

    接着针对民族矛盾,王猛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魏国应该把民族分三等,而不是一视同仁。第一等为国籍,第二等归化籍,第三等夷籍。以魏国永兴四年户籍统计为准,编户入册的冀、幽、并、兖、青、洛、豫、司州的汉人国民,则为国籍,归化籍则是以后晋国、凉国涌向魏国的流民,以及亲善魏国、并且汉化的胡人统计为归化籍,魏国治内各胡人部落,以及塞外胡人部落,则为夷籍。

    王猛提出,魏国治下,只有拥有国籍国人方可从政、从军、教书育人、接受教育,享受魏国国民的一切待遇。

    和蒙古人制定的四个等级不同,王猛的民族等级更灵活,他提出无论是国籍、归化籍还是夷籍,都不永久的。无论夷籍还是归化籍,只要崇尚魏国,接受魏国法律管治,并且对魏国有突出贡献者,都可以转为国籍。

    如有格物方面有较大的发明,成绩显著者、在魏国安全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与魏国同进共退者,像冉明招募的呼延群以及金碎增等人和其部曲,皆可授于国籍。

    同样,身为国人,如果出卖魏国利益,出卖皇帝,私通敌国、资敌、充当内奸,这样的人,也会打成归化籍甚至夷籍。

    冉明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非常反感崇洋媚外。

    王猛知道冉明的喜好,也知道冉闵的喜好,这父子二人都是民族主义者。所以,投其所好,王猛制定了蛮夷、归化之人,不能和国人汉人享有一样待遇,否则,如何体现出汉人的优越性,治外汉民,也一样不能享有与治内汉民一样待遇,否则,如何体现出治内子民的优越性?

    汉民族,文化概念更重,认同感最重要,血统血缘可以次之,有了认同感,金发碧眼人种也可识为汉人,没有认同感,纯正的汉人血统也可识之胡人。

    特别是对汉人、汉文化没有认同感的汉人,像明朝末年的晋商八大家族,以及宁完我,范文程,三大汉奸之流,他们能算汉人吗?他们的所作所为远远超过了胡人。汉奸杀起自己的同袍来,比鬼子还狠。

    冉明看到这里,兴奋的大笑道:“好,有如此良性机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各族精英不断归化为汉,本民族的败类不断贬走,保持流水不腐。”

    冉明心中更是感慨,其实历史最强大的唐朝,就是这么做的,例如屈突通就是库莫奚种人,高仙芝是高句丽族人,而哥舒翰则是突骑施哥舒部的人。事实上除了那个被李隆基纵容,养虎为患的安碌山,史思明,唐朝有好多名将都是胡人血统。

    唐朝以军功为荣,不问出身,血统,所以造成了大唐盛世,冉明感觉王猛的话就像是当头棒喝,点醒了冉明。

    冉明摊开纸,挥笔写下自己的意见。将王猛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