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一十四章:大国崛起(十四)(第1/2页)  移民全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移民全球正文卷第六百一十四章:大国崛起不过由于地质变化的原因,这段河水后来改道向东,在一片洼地中大面积蓄积,导致沼泽属性的内尼日尔河三角洲形成。

    一个典型“几”字形的结构,会有四个较为明显的转折处。

    尼日尔河的之字形,之所以被形容为变形的“几”字形。

    是因为它西部反Z字形的两个转折距离较近,东部则只有一个转折。

    “内尼日尔河三角洲”具体的位置,指向的就是西部这个反“Z”部位。

    要是将后世马里G和国的轮廓,看成一只展翅蝴蝶的的话,内尼日尔河三角洲的位置,就是两翅结合的身体了。

    如果还要和黄河做地理位置上的类比的话,则相当于西套与后套的结合。

    随着三角洲蓄水极限的突破,继续东流的河水,与三角洲东部一条,南流入几内亚湾的河流合流。

    形成了后世的尼日尔河下游,并最终打通了横贯西非的尼日尔河水系。

    沧海桑田,随着自然的变迁以及人类的开发,内尼日尔河三角洲逐渐陆地化。

    在这片洼地的最低点,还能找到一个叫作“法吉宾湖”的湖泊,以帮助我们,定位这片冲积平原的中心位置。

    不过肥沃的土地,并不足以让内尼日尔河三角洲,获得比下游尼日尔河三角洲更有先发优势。

    更为靠近撒哈拉商道的地缘位置,才是其先发的。

    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最先“发现”西非的,是跨海而来的欧洲人,而不是穿越撒哈拉而来的柏柏尔人/阿拉伯人。

    那么因贸易先强大起来的,可能就是尼日尔河三角洲了。

    在大家熟悉的天朝历史中,也可以找到相似的案例。

    长江中游楚国,因与中原和黄河文明更加接近的原因,决定了他能够比下游的吴国,在文明和Z治层面上更为先发。

    在这样的类比条件下,马里帝国控制下的内尼日尔河三角洲,就相当于是楚国的云梦泽了。

    马里人并不是加纳帝国崩溃后的唯一受益者,在此之前他们为加纳臣属,同时也不是渗透内尼日尔河三角洲的唯一势力。

    除却那些土著酋长国以外,对马里帝国的扩张构成威胁最大的,是进入驻萨赫勒地带定居的柏柏尔人。

    为了区别柏柏尔人这个更大的族群概念,这部分柏柏尔人一般被称之为“图阿雷格人”。

    萨赫勒地带的图阿雷格人,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这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奇特的穿着风格。

    与北方那些已经趋向阿拉伯化的远亲不同的是,图阿雷格人的衣着要鲜艳的多。

    蓝色的长袍和面纱,是他们特立独行的标志。

    然而更加奇特的是,图阿雷格人中的妇女地位非常高,且并不一定要带面纱,而成年男性则必须带面纱。

    这一女权色彩浓厚的风俗,源自于一个古老传说。

    图阿雷格人认为,是一个叫作“卡希娜”的女王,在7世纪末率领他们抵御阿拉伯人的入侵。

    并在失败后穿越撒哈拉,来到了这片沙漠之南的土地。

    当然,从更深层次解读的话,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源自母系社会结构的遗风。

    毕竟在外族入侵之前,马格里布柏柏尔人内部,也同样会出现分化。

    相比那些融入文明以沿海定居柏柏尔人,原本被挤压到山区的游牧者的社会结构,会更为“原生态”。

    对试图改变其习俗、生存方式的入侵者,也更不容易妥协。

    不过具体情况是否如此已经不重要了。

    马里帝国崛起之时,在萨赫勒地区已经定居了几百年的图阿雷格人,已经成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