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五十四章:神赐之地(二十七)(第1/2页)  移民全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移民全球正文卷第七百五十四章:神赐之地事实上,帝国完善的组织结构,反而可能会使这种征服,变得更加的容易。

    前提是,你能够采取斩首行动,控制帝国的统治中枢。

    在美洲三大文明中,“印加”是唯一能够称得上帝国的国家。

    一个国家,如果想被称之为“帝国”,大抵要符合三个标准:

    首先是中央政权,具有较高的管控能力,以使政令能够,传达到国家的每个角落。

    在现代共和制出现之前,这种管制能力,在z治上基本体现为“君主制”,“帝国”一称便是由此而生。

    其次,是在自己的辐射范围内,没有能对其构成致命威胁的挑战者。

    以此标准来说,汉、唐等朝可以被称之为“帝国”,晋、宋两朝,就很少有人会将之视为“帝国”了。

    最后一点,则是必须领有较大的疆土;以上述三个标准来看,印加人的国家无疑都是符合的。

    这当中,最值得研究的是第一点,即印加人是如何管理他们的国家的。

    实际上,就国家管理手段来说,印加人在与旧大陆的那些帝国,尤其亚洲帝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来说,有一项设施,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那就是“道路”,更准确说则是“国道”。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路,虽然“路是人走出来的”这句话,看起来很有哲理。

    但对于一个“帝国”来说,路只靠人走出来是远远不够的。

    “帝国”需要以国家之力,在都城与被统治地区之间构筑“国道”,以使国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认识到“国道”的基石作用,有助于大家更加清晰的认知,历史上诸多“帝国”的成色。

    以旧大陆的情况而言,秦帝国的“秦驰道”、波斯帝国的“波斯御道”,都是著名的案例。

    从“国道网”中获利的,并不只有帝国的统治者。

    人类之所以能够超然于万物之上,在于拥有更有效的沟通能力。

    道路本质是用来提供沟通效率的,无论是通过道路贩运货物的商人,还是在灾年中,希望得到赈济的灾民,都可以从中受益。

    换句话说,道路的畅通,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运营效率,进而促进文明的进步。

    技术上看,长城、大运河这些知名的天朝标签,其实都是我国“国道网”的组成部分。

    这也使得秦始皇、隋炀帝未能“功在当代”,甚至,因为这些基础设施太过消耗国力,

    而加速了王朝的的灭亡,却还能够因“利在千秋”之功而名垂青史。

    从这个角度来看21世纪的天朝,不管是改革开放之初,“要想富,先修路”的朴素口号,

    还是到后来略显张扬的“基建狂魔”之称,都透露出,国家正在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与旧大陆这些文明相比,印加人在“国道”建设上的成就毫不逊色。

    为了适应帝国的地理结构,印加人沿安第斯山脉,建设了两条国道主干道。

    其中一条构筑于山脉之上,另一条则修筑于沿海山麓,两条主干道的长度,加起来接近一万公里,其中山地线略长。

    在这两条南北向主干道之间,又有数十条东西向道路相接、延伸,组成一个复杂的路网工程。

    这一印加路网工程,被后人称之为“印加古道”,如果加上这些辅路,印加古道的总数,将达到惊人的4万公里。

    像旧大陆的其它帝国一样,印加帝国并不需要,对每一片土地进行z治改造。

    基于统治成本考虑,一些被征服的小国和部落,会被允许保留原有的统治结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