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零三十三章:神赐之地(六)(第1/2页)  移民全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几千年前,如果奥尔梅克人或者他们的后来者,想沿着那些山间峡谷向北迁徙的话,倒不是必考虑米国警察的堵截。

    问题在于,聚落于墨西哥高原南部的原住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从气候类型上来看,没有被副热带高压,影响到的墨西哥高原南部,整体上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中美洲原住民要想向北迁徙的话,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截然不同的气候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人和作物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

    就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这一问题来说,墨西哥高原上的文明创造者们,有过很成功的实践。

    与热带森林气候一样,热带草原气候,也被分为“干”、“湿”两季,而不是我们在温带,所见的那种四季分明气候。

    尽管不缺乏降水,但热带气候区的降水集中度非常高。

    每年5-9月份的雨季,集中了全年8成左右的降水。

    这种旱涝两重天的景象,以及对动物生存状态造成的严重影响。

    人类解决全年水资源分配问题的关键,在于修筑水利工程。

    墨西哥高原的地形,帮助了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美洲原住民,解决了用水问题。

    后世考古学家们,在奥尔梅克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水渠和蓄水池的存在痕迹。

    阿兹特克人的解决方式,则显得更为的奇特。

    后世墨西哥城所在的谷地,当年也是阿兹特克Z治中心,“特诺奇提特兰”的城址所在。

    阿兹特克人并没有费力,去排除谷地中天然蓄积的湖水,后被称之为特斯科科湖,

    而是利用旱季在湖中央,修筑周长达十几公里的堤坝,以使堤坝内的水平面,

    长年维持在一个稳定高度,然后再在堤坝内填土,兴建水道纵横的城市。

    这座被西班牙人认定,与威尼斯颇为相似的城市,是如此的宏大,最高峰时甚至容纳了30万人。阿兹特克人在适应环境的创新,并不止于构筑一个水上城市,还在于他们颠覆式农田设计。

    一般的农耕思维,是在平整的土地上开垦农田,然后通过水利设施引水灌溉,阿兹特克人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这些农田,并没有被开垦在周边平原或者山地,而是被巧妙布设于堤坝之外的湖面上。

    有一种说法是,阿兹特克人会利用湖底生成的杂草固定木筏,然后再在木筏之上,

    堆覆营养丰富的湖泥,以此打造出一片“浮岛”式的水上农田。

    不过,阿兹特克人的真正做法,更有可能是在湖中,扎下能够高过丰水期的湖面木桩,然后再在上面架设木筏、堆覆湖泥。

    不管具体采取哪种做法来打造水上农田,阿兹特克人所种植的玉米等作物,都不会有缺水之忧了。

    淘换上来的淤泥,则能够不断为作物的生长提供养分。

    悲剧的是,在西班牙人入侵阿兹特克之后,殖民者们并不认为阿兹特克人的设计,有什么可取之处。

    更大的原因在于,TZ教徒们并不愿意美洲人,存有能够引发M族自豪感的记忆。

    因此,特诺奇提特兰所处在湖面,最终被逐渐填平。

    新的墨西哥城,则在古城遗址及被填平的湖面上,重新兴建及扩张,并成为了墨西哥合众国的首都。

    美洲原住民在农业上面,还有很多创新。

    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不管什么样的技术创新,作物生长都离不开:阳光、水、土壤这三大要素。

    在沙漠当中,这些要素并非不能凑齐。

    比如,旧大陆最为先发的两河文明、埃及文明,都处在沙漠当中,但他们不是农业起源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