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2节 仨避难千古独步 官逼民褒善贬(第2/3页)  靓女截殉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搭救四人。弘云如此地说。”李豪红说。

    “他们说此话,在啥地方?”孙贵妃一听一愣地问。

    “他们出了乌江镇,在镇西密林中,说的此话。梁军师、罗仁一帮人,先行去了江西吉安。我和姥、年吼、弘云、杨大侠,带几位随从,住进小村一户民宅,第二天直奔了江西。我和姥坐一辆马篷车,男人们分坐了几辆马篷车。觉得很有意思,我和姥一样地感觉,过去在家或是皇宫,哪也没去过。我们出了门口,外边世界真是大,看人接物也多,真的使人很开心。我们在中途,住客栈啥的,在一起吃饭、聊天,心情很舒畅。弘云、杨福信大侠,讲好多故事,有一路上的,也有江西名胜古迹。姑去过江西?”李豪红笑地问。

    “我从南京到北京,俩城都没绕全,哪去过那里?”孙贵妃笑着说。

    “弘云讲江西滕王阁,我们在那居住几日,竟是杨大侠的原藏身点……”李豪红说着滕王阁情况: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登阁纵览,春风秋月尽收眼底,西侧赣江、抚江浩浩汇流,远处长天万里,西山横翠,南浦飞云,长桥卧波,令人心旷神怡。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呵成,写下这篇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王勃作序后,唐代王绪写《滕王阁赋》,王仲舒写《滕王阁记》,史书称之为“三王记滕阁”的佳话。文学家韩愈也撰文述“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故有“江西第一楼”之誉。

    “咱不说此话。你说说,匪怎挟持杨士奇儿,官府怎写奏折,让皇朝放在押人?”孙贵妃想听此事,就说着问。

    “官匪合伙救人。”李豪红说。

    “官匪合伙?”孙贵妃一听惊地问。

    “杨福信大侠学徒,因母亲被殉葬(洪武期末期皇宫。《明史后妃传》载:“太祖驾崩,宫人多从死者”,其中有严孟衡母亲),严孟衡愤恨人殉制,立志截殉,那年14岁拜杨福信为师学武功,是分宜介桥人。介桥村位于分宜县城南面,南临仙女湖,九成以上属严姓。又名介溪。介桥名最早见于五代(907年—960年),毛文锡撰写的《茶谱》“……袁州介桥其名甚著”,至今历史悠久。介桥村民风淳朴,崇尚儒家文化,人杰地灵,英贤辈出。据载:经廷试、会试、恩科和恩赐进士多位,举人无数。严孟衡在家乡拜师,追杨福信大侠学两年武功。杨福信大侠让严孟衡提高文化水平,考进士吃官饭。严孟衡持之以恒,在永乐九年中举,十三年(公元1415年)中进士。初授行人司。他是行人后随授山西道监察御史,依法办事,大胆上蔬弹劾贪官污吏,震慑了违法者,一些正派官吏,则慕其风采。在这期间,严孟衡与杨福信大侠,始终来往。大侠四海为家,常去严孟衡家乡教授武功。严孟衡在家乡,安排个藏身点,滕王阁顶楼。”李豪红说。

    “严孟衡知道截殉事?”孙贵妃问。

    “杨大侠镖局宗旨:行侠正义,除暴安良,拦截人殉,造福后代!杨福信大侠学徒,在背后暗传,大侠说。”李豪红说。

    “你们到江西,与谁联系?”孙贵妃问。

    “姑不能外传,皇帝知道,会治他们罪。”李豪红警觉笑地说。

    “姑心里有个数,知道保密。”孙贵妃说。

    “姑若当皇后,仍截殉?”李豪红问。

    “胡善祥是皇后,姑哪能当?你别乱说,皇朝知道,要掉脑袋。”皇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