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三章 秋意浓(第1/2页)  助咒为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三章秋意浓

    当天气秋凉,当树叶泛黄,我们的爱变得冠冕堂皇

    时间如水,总在不经意间,悄悄的从指缝溜过。

    炎热的夏季已经被凉爽的秋天所取代,绿意葱郁的枝头,也是开始掺杂上了点点枯黄。

    秋分由热转凉,秋意渐浓。

    可谓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

    左河水曾在华夏诗赋中作了一首有关秋分的七言绝句。

    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银棉金稻千重秀,丹桂小菊万径香

    全诗四句仅2字,言简意明,上口易懂,既具优美的色彩,又富含天体科学与农业的知识。

    按我国古代以立春c立夏c立秋c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即为“转秋凉”。

    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一候雷始收声。

    古人用阴阳转换来解释气候的寒暑变化,而秋分正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雷是阳气的代表,雷始收声意味着阳气开始衰退,而阴气逐渐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体现在外在的气候变化上,自然是秋意渐浓,气温逐渐下降了。

    二候蛰虫坯户。

    “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n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三候水始涸。

    进入秋季以来,北方地区降水开始明显减少。而秋分之后,南方地区在迎来最后一波台风降雨之后,也开始逐渐进入少雨的时期了。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在祥和小区的小院中,李民浩和梁奶奶在院中对坐,面前的小竹桌上放着一盘秋菜,还有两碗白米粥。

    竹桌旁小在摇着尾巴,嘴馋的看着桌上的饭菜,一副永远吃不饱的样子。

    月上中天,皎洁温柔,柔和的月光把夜晚烘托出一片平静与祥和,月亮的光落在树丫上,落下斑驳的黑影,零星的像是碎条儿挂在树丫上一般。

    梁奶奶,原名梁素莲,年轻时下乡插队,她就在那里认识了会编织竹椅c竹桌c竹箩筐的老伴。

    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

    所谓的秋菜,实际上是一种岭南地区生长的野苋菜,当地人称之为“秋碧蒿”,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

    岭南地区有句民谚:“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当然,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种野苋菜富含胡萝卜素c维生素,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效。

    食“秋汤”也暗和了中医秋天滋补的观念。

    李民浩将小抱在怀中,摸了摸它滚圆的小肚子,有些吃惊的道:“你这小家伙怎么长这么快,才一天的功夫感觉已经长大了一圈了!”

    梁奶奶笑呵呵的开口道:“别看它个头不大,但很能吃的,像个饿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