谅山要塞,位在原楚国南部防线的要害位置,与南境的第一大山——蒙山山脉相对,但与高耸入云的蒙山相比,谅山只是一座矮小的丘陵。
可就是这样一座丘陵,却成为了一道包围楚国南疆的坚固屏障,屡有外敌入侵皆被拒之门外,而楚军却可以通过这里发兵对外征战,鼎盛时期,现在蒙山以南的大片土地都是楚国的领土,居住在那里的蛮族诸部则是他们的臣民。
然而随着楚国衰弱,蛮族崛起,很快就控制了蒙山以南的土地,又在蒙山之战中大败楚军,让楚国也丧失了对蒙山的控制权,只得退回谅山加固防线,此后蛮族大举入侵却都以失败告终,所以谅山也就成为了楚国赖以继续存在下去的守护神。
自被赶出蒙山之后,楚国历代君王很多都有想过恢复那些领土,也曾为此努力,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集结了二十五万大军南征,试图一举收复故土,可蛮族经过多年发展,国力已十分强大,此次南征遭遇大败,丧师超过三分之二。
楚国国力为此大损,其后北方的夏朝又趁机掠取了他们的大片土地,形成了对南境的另外一个国家——唐国的包围。
此后楚王虽有其心,却苦于南北两线作战,不仅没有丝毫进展,反而多次损兵折将,令楚国本就不充沛的国力雪上加霜,这也是导致楚国衰落的重要原因。
虽然楚国收复故土无望,但他们对谅山要塞的经营还是可圈可点的,失去蒙山之后,这里就成了抵御外族入侵的第一线,楚国当然知道此地的重要性,比如其他地方可以几年没有新兵换防,唯有谅山必须时刻保证有足够的青壮年,每年楚国的军费有四分之一用在了谅山上。
这些付出得到的回报就是自谅山要塞落成以来,还没有任何敌人能够通过这里,打进楚国去,可见谅山要塞的坚固程度。
在楚国军中,谅山军向来以精锐中的精锐闻名,这支精锐部队的指挥官一般都是由极受王室信任的将领担任的,比如说前任谅山要塞指挥官赵成,他可以说是楚军中最后的良将,但在楚国灭亡的关头,他未能力挽狂澜。
因为之前的伐夏之战与抵挡夏军入侵的战役,军力窘迫的楚国只好从谅山军中抽调部分劲卒,因此那时候的谅山军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后来,郢城失陷,楚王的投降诏令送到了谅山,多年来殚精竭虑、兢兢业业为楚国守卫南疆的赵成一夜白头,在命令部下出城向夏军投降后,万念俱灰的引刀自尽,谅山遂为夏军所掌握,谅山的投降也宣告了楚国官方的抵抗行动就此结束。
与楚国一样,夏军同样重视谅山,他们明白,今后这里就是夏朝的边疆了,而在眼前高耸的蒙山之外,有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大国家——南诏,他们可是一直对楚国虎视眈眈,因为他们的真正目标是楚国背后的夏朝,这块土地既是夏朝的屏障也是南诏的跳板,只不过夏朝抢先下了手。
可南诏怎会甘心?所以,南境早晚必将爆发一场大战,现在,这场大战来了,以出乎夏朝预料的方式……
在占据谅山之后,安南都护府大都护林湛下令,立刻对要塞进行加固,结果还没最终完成,南诏军便来了。
不过南诏军最初为了躲避暑气而不进攻的那几天给了夏军完成加固的时间,来自后方的箭矢和炮弹也源源不断的运到了,只差援军还没有来,而用来抵挡南诏十五万大军的只有要塞里的两万士兵。
这一战,南诏军占据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但夏军在心理上占据优势,兵力存在很大差距不假,若是放在以前那肯定用不了几天就会被攻破,可现在不一样了,自从拥有了火器之后,他们的防御力增强了很多,人多已经不能算是优势了。
更何况,林湛特地从后方赶到第一线亲自指挥,有了大都护亲临督战,士兵们没有紧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