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一节 分一杯羹(3)(第2/4页)  唐朝小白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叫做红莲寺的地方,他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可惜的是,这里的一切都需要叶檀的点头,否则的话,这样子的行为就算是违规的。虽然在外面建设一个寺庙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就是个小事而,可是现在外面的人可不如中原的人好说话,毕竟他们都是野蛮人,在一片沙漠之地建设一个佛门的山林,那种成就感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可以比较的。

    所以,他这次无论如何也要将这件事做成,否则的话,他情愿坐化在这里。

    刚刚他坐在这里已经一个多时辰了,发现了这里的一个特点,虽然这些人都是奴隶,可是呢,他们干活却不是那种被强迫的那种,因为一旦强迫干活的话,那么各种皮鞭之类的体罚就不会少的,而这样子的话,就会形成炼狱的,虽然佛家讲究的就是在最困难地地方建设一个人间净土,如此才能彰显一个高僧的能力,如果可以在这里建设出来的话,那么以后他就是这里的第一个方丈,这样的诱惑可不是假的,也不是一种虚伪的东西,非常实在的东西。

    人生在世,不管你如何活着,如果没有一点希望的话,坐禅就能坐死你,豆腐青菜虽然可以让人更加的贴近清静无为,可是呢,如果没有一点念想的话,这样的清静无为恐怕最后就化作一杯黄土。

    其实佛家之所以能够坚持到现在,而且后世还可以流传很管,从一本书上就可以看出来一点端倪。

    “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

    而真经,就是那些经书的话,也有同等的味道。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

    也许叶檀真的不懂佛法也不懂得佛,更加不喜欢经书,可是这三段话,在他的印象里却非常的深刻,因为这是《遥远的救世主》里面丁元英和当时的佛门高僧论教的时候说出来的三段话,叶檀不熟悉,可是不代表不懂。

    说白了,所谓的佛或者道都是一个意思,通过一个法门来让人向善,同时告诉大家,这个办法是不错的,只是呢,佛门更加注重哲学方面的资料,同时互相应证明,而道家更多的是走远古的巫门的办法,有点类似神鬼一样的东西。

    一个教派的传播,不只是来自于洗脑,而是来自于让人可以有点盼头。

    佛门做的不错,只是历史上将梁武帝卖来卖去的,最后却成为了一个可怕的开头。

    佛教是个不错的东西,可惜的是,就像是当初的汉武帝搞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样,是个可怕的事,因为佛教要求的规矩,没有办法表现的广大,无量,所以就需要阉割一些东西。

    因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

    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

    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