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九章 小荷露角(第1/2页)  折翼追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折翼追日最新章节!

    笔会回来,伊玄瑞带回许多令人振奋的消息,沿途的风景照,与会的纪念照,都让沈可心大开了眼界。

    她听着他讲,沿途各地的风土人情,奇风异俗,体验着知识从书本走向现实,又是现实回归到书本的那种感悟和喜悦。

    最兴奋的是,伊玄瑞讲到了他们的最后一站,神秘,令人向往的西双版纳。

    他讲到了傣族的习俗,傣族村寨的庙宇、和尚,吊脚楼和泼水,因为错过了泼水节,只是由当地人象征性地组织了泼水活动,感受了泼水的那份情怀和欢乐。

    当然也讲到了西双版纳的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还有当地知青的情况。

    发正,伊玄瑞讲到的一切,沈可心想起了杨绛先生所说的话: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不了解人生读不懂书,用生活所感去读懂书,用生活所得去生活。

    书来自作家的思想,读来自写,那么作者的写首先要感悟与生活,来源于生活,离开生活就写不出好的书。

    于是,两人就开始讨论,不分胜负,从讨论又回归到沈可心原先想写的东西上来。

    当然是护士长的故事,姑妈的伟大,还有她从小看了《红楼梦》立着要写的沈家大院。

    说起要写沈家大院,又被伊玄瑞拉进伊家大院,说要联合写就,一个《梦》。

    然后歪曲着,就写沈可心和伊玄瑞的梦。

    绕来绕去,回归正传。

    伊玄瑞在发兴写沿途见闻趣事的同时,趁热打铁,着手与可儿合作,用沈可心的所感所闻,再现护士长这一代军人的芳华。

    沈可心说,她永远记住老李护士说的话:“她在申请书上写着:这一带是我父亲战斗过的地方,这里的人民给了我父亲第二次生命,现在,我要用我的热血,去为他们除去病魔。”

    “一个有着身孕的年轻护士,不顾自身安危,演绎着一场浓浓的军民鱼水之情。

    又有多少的军人,保家卫国,牺牲个人,挺身负重,才有普通百姓幸福美好的生活。”

    说到这,她热血沸腾,天马驰骋,一切要写的东西都成了她脑海里的电影。

    部队的生活,部队的文化,沈可心不陌生;来自于军人的情怀,她也感同身受,非常了解;加上伊玄瑞的建议,如锦上添花,囊中取物,手到擒来。

    这回倒是沈可心用朴实的语言写下了大纲细纲,及故事的框架,当然也是在伊玄瑞建议下完成。

    因沈可心要上夜大,没多少空余时间,就由她口述,或是灵感来时执笔。

    最后由伊玄瑞润色,用质朴真诚的语言,加点在艰苦岁月里革命军人的小浪漫,讲述着护士长和同志们的的故事。

    不久这部中片,在第二年的春天,在临江省报连载刊登。

    书名是《一代芳华》,作者沈可心和伊玄瑞,甚至都没什么改动,总编拍板直接录用刊登了。

    小两口小有成就,当然也是牺牲了许多闲暇时间得来的。甚至春节都没回福建,只去了沈家村就急急赶回。不去福建老家,也是因为怕太安嬷惦记宝宝,只说了孩子上感,怕路上感染,不回。

    当然这些写回去的信,阿姆都知道怎么回事,只为哄过老祖宗安心。

    过了年,阿婆家又迎来了一个小震惊,复员的王丹,申请出国,又接到了澳洲大使馆的签证。

    这样,阿婆家的小外孙两口子都要离开祖国,远涉重洋,求学看世界。就像沈可心离家从农村到了城市。

    至于他们以后回不回国,混得好不好,都是未知数。

    唯有逆境中求生存,顺境中快马加鞭求发展。

    当然,又惹的明明阿姨眼泪鼻涕的,然后感慨声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