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2章 文华经筵日(第1/3页)  大明海图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崇祯七年,四月十一日,京城大内文华殿上。

    今日乃是小经筵的日子。经筵日讲,乃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经筵制度是与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密切相关的一项教育制度。

    以明代为例,初无定日,亦无定所。明初诸帝勤政好学,讲学虽未制度化,但于圣学犹无大碍。迨英宗以冲龄即位,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秉政,感于身负幼主教育之重责大任,上疏请开经筵。始制定经筵仪注,每月二日、十二日、廿二日三次进讲,帝御文华殿,遇寒暑则暂免。开经筵为朝廷盛典,由勋臣一人知经筵事,内阁学士或知或同知经筵事,六部尚书等官侍班,另有展书、侍仪、供事、赞礼等人员。除每月三次的经筵外,尚有日讲,只用讲读官内阁学士侍班,不用侍仪等官,讲官或四或六,每伴读十余遍后,讲官直说大义,惟在明白易晓。日讲仪式较经筵大为简略,或称小经筵、小讲。经筵讲学自此制度化,每日一小讲,每旬一大讲,为帝王接受儒家教育的主要方式。

    今日乃是小经筵日,倒也没那么多人到场,崇祯皇帝与文震孟及新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钱士升在列。

    钱士升,字抑之,号御冷,晚号塞庵,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是位状元爷,授翰林院修撰。崇祯四年为南京礼部右侍郎,代理尚书职务。任内奉旨祭告皇陵,见土地多荒芜,上疏建议减旧欠,招流亡,广开垦。崇祯六年九月,召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今日小经筵日,崇祯便只召了两人伴驾。

    便在崇祯宝座侧后方,一片幔帐之后,还安坐了大明坤仪公主。此刻坤仪公主正在焚起香炉,手中红袖添香,略显婴儿肥的脸庞上,一双美目流盼,似乎有些心事重重。

    “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词不廹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

    耳边传来钱士升那令人昏昏欲睡的声音,但坤仪公主依旧保持了她应有的仪态和风范,尽管她人在幔帐之后,无人能见。自从转生之后,她就明白了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的道理。她花费了两年时光,读懂了这个星球上最强大帝国的皇宫规矩、道德礼仪,传统文化,虽然在她的科技认知看来,这些东西是多么的愚昧和落后,但结合现下这个伟大帝国的科技现状,也就不觉得那么难以接受了。什么样的科技水平匹配什么样的文化水平,这点附和星球文明的发展规律。

    她从没想过给这个星球带来什么超越时代的科技发展,在浩瀚的宇宙中,每个挣扎求生的文明都是值得尊重的,宇宙的文明进化规律也需要遵守,所以她将自己的科技知识牢牢锁在记忆深处,在没有离开这里回归母星的把握前,她都在努力扮演好大明长公主这个角色。

    今日小经筵讲的题目是子曰:巧言令色鲜矣有仁,人类心理哲学范畴的议题。一心二用时,耳边听着钱士升对于巧言令色鲜矣有仁的讲解,坤仪公主心中却在盘算着郑冲和翟申为何这么久也没有消息传回。

    “皇儿,钱学士今日头一次讲经,适才所言,皇儿以为如何?”崇祯忽然开口询问,语带笑意,荣宠立显,又似乎带着些许炫耀之意。

    “为人全。巧言章。此戒人徇外意。巧令二字有用力意。仁是人心。人心最真最是无一毫虛假,才著虛假便是不仁。专用力于巧令、全是虛假于外。失卻心之本体矣。故曰鲜矣仁。言更有何仁在也。参刚毅木訥章便见仁之本体”

    坤仪公主似乎已经习惯了崇祯的这种问话方式,不慌不忙的开口说了起来,吐字清楚,言谈得体,所知甚深,不禁令钱士广大吃一惊。

    今日是钱士广第一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