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0章 要冲吴淞口(第1/3页)  大明海图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松江府,一个人杰地灵的神奇之地。自元朝改华亭县为松江府直至此刻大明朝,松江府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其间奇人异事层出不穷。

    松江府物产丰美,是大明朝重要的粮仓、布仓,此地所产的标布乃是大明朝的贡布,这里还有特产四腮鲈鱼和松江蟠桃、以及对天下四大绣影响极深的松江顾绣。

    松江府文风鼎盛,永乐年间,松江府翰林学士沈度、沈粲所写正楷,号称“台阁体“,成为以后科举考试的标准书体。这里也是复社重要分支——几社的根据地,夏允彝、杜麟征、周立勋、徐孚远、彭宾、陈子龙等人都是松江府人氏。这里文风鼎盛,还曾经在天启四年发生过三千文童赴考科试,因人太多,为门槛所阻,当场踏毙十三人的惨事。

    松江府在嘉靖年间闹倭寇的时候,还是抗倭的前线,俞大猷领军在此抗倭。这里也曾发生民抄董宦的事件,董其昌因其子为祸乡里,家被上万民众自发抄了。

    当然这里还是徐光启的老家!

    “松江府,境东西一百六十里,南北一百五十二里,东至大海一百里、海无际;西至苏州府长洲县界六十里,到吴江县一百二十里,南至金山卫七十二里,到海无际北至苏州府昆山县吴松江北岸八十里、到昆山县一百三十里;东南到青村千户所,一百十里;西南到嘉兴府一百二十里;东北到苏州府嘉定县一百三十里;西北到苏州府一百八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三千八百二十里,至南京八百里。”

    龙须号甲板上,徐光启负手而立,兴致很高,口中不停的给郑冲介绍着他的家乡松江府,不过作为天文地理大家,他更愿意用数字来描述。简单的一连串数据后,松江府的地理位置就被徐光启描述得清清楚楚了。

    远望松江府,眼前临海所见之地,乃是其治下的华亭县,也就是后世著名的魔都上海!后世那个繁华的大上海,郑冲曾经去过,但此时看过去,却还是如此的荒芜和原生态。

    “大上海……”郑冲感慨万千,忍不住自言自语道。

    徐光启听到了,微微一笑接着说道:“上海乃华亭旧名,在宋时,番商辐续,乃以镇名,市舶提举司及榷货场在焉。元朝至元二十九年,以民物繁庶,始割华亭东北五乡,立县于镇,隶松江府,其名上海者,地居海之上洋也。至我朝时,方改华亭县。”

    郑冲有些觉得惋惜,其实上海在宋朝时候便已经是海贸的重要集散港口了,可惜后来明朝禁海,使这里的海贸逐渐荒废,否则的话,上海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应该早就超越泉州、福州、广州等地了。

    “水流有变化!”船舷边上,放着浮标的水兵大声喊道。自从舟山群岛起航开始,郑冲便命船上水兵开始测定风向、洋流变化、暗礁位置等等。航海的要点之一便是海图,海图的要点之一便是这些基本的水纹地理资料,所谓的开辟一条新航线,就是要通过航海,绘制出这条航线上的风向、洋流、暗礁等等一切资料,方才能称得上是开辟航线。

    水体颜色也有明显的变化,长江水带着内河的泥沙进入大海,入海口是个巨大的喇叭口形状,其实长江每年带入大海的泥沙一点也不比黄河要少,是以在长江口,泥沙堆积形成了中华第三大岛,崇明岛!

    而黄河虽然泥沙入海得多,但她居无定性,多次改道,反而没能在黄河入海口形成泥沙堆积的海岛。

    “看来已经进了长江口了!”郑冲感慨道,最多还有一个时辰便要登岸,分别在即,郑冲心头满不是滋味。徐光启年事已高,这趟分别之后,还不知道能否再见到他。

    “已经到了长江入海口?怎的四周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监军侯隆首次来到松江府,是以很是奇怪的问道。

    侯隆有此一问并不稀奇,其实许多明国人终其一生都见不到大海,更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