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七节、科学的定义(第2/4页)  擎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校负责中午的伙食以及必要的文具。”说完这话,姜田用筷子夹起了一块鱼肉塞进嘴里:“必要时管吃管住,可以减轻穷人家的育儿压力,还能让他们有机会接近富家子弟,降低疏离感。”

    张环看着鱼盯了半天,也学着姜田的样子夹了一筷子,送进嘴里嚼了嚼,双眼不自觉的放出光来:“此鱼……”

    “没吃过吧!”姜田炫耀般的说到:“这是海里的鱼,与你平时吃的河鱼不同,味道别样鲜美不说,鱼刺还少。”

    “海鱼我倒是吃过,只是如此鲜美的却不曾见过。还有这……”张环指着另一个碟子里的韭菜炒鱿鱼圈。

    不等他问姜田就继续说:“那是鱿鱼和乌贼是近亲,虽然俗名中有个鱼字,但因为没有脊椎所以属于软体动物。这些鱼是我让海军研究院试验的捕捞冷冻船,从山东南部以及江浙一带打来的,出水后即刻冰冻保存,所以到了咱这里还能保持新鲜。”

    “从这么远的地方过来的?”刘宝铠震惊的看着盘子里的鱼,虽然这是他家而且厨子也是他家自己的,但是因为教义中规定不能吃没有鳞的鱼,所以那盘鱿鱼他一直没碰。可作为出海去过台湾的人来说,很清楚从这么远运来的鱼还能保鲜意味着什么。

    “对!所以这第一船运来之后就让太子和你家老太太尝尝鲜。”

    所谓的冷冻保存,其实和后世的水平相差太远,但是以现有的技术做一个保温仓,里边提前放好冰块并且一路有人利用硝石制冰来补充,就这还是有不少鱼没能挺过这条漫长的运输线。所以试验的结论是目前这种船只能适合近海捕捞,而且出海一次的成本也不低,因为制冰要用到宝贵的淡水。

    “但是,如果有人投资建造大型捕鱼船,自然可以获得这种新鲜的海鱼,并且能贩卖到内陆赚大钱。”姜田话锋一转:“可惜短时间内天津的造船能力不会有大的提升,我准备改几艘旧船,只在附近海域捕鱼再加工成罐头。”

    “罐头?”张环不太理解的问:“那成本不是更高吗?”

    “成本是高,但是你想想,如果大草原或是西域大漠能吃到海鲜是个什么光景?不仅能为我军的战士们补充营养,还是不错的外销品吧!”

    其实限制海产品捕获的不是捕捞技术与储藏技术,而是现有的捕捞工具不称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不是个形容词,而是这个时代捕鱼的真实景象,天然棉麻纤维的渔网损坏过快,丝绸又太贵不可能用来做渔网,这个问题在后世需要化纤工业来解决。

    历史上的欧洲在大航海时代之后,不只是海运贸易大幅增长,远洋渔业也占了出海船只的很大比例,尤其是捕鲸业最为人所熟知,其实要论对欧洲食品供应贡献最大的,还有一个中国人不太熟悉的庞大船队——远洋鳕鱼船。

    欧洲人爱吃鱼,这可能是他们的宗教信仰使然,与后世人们笑话美国人不会吃鲤鱼不同,东欧远离海洋的地区,直至21世纪还是保留着圣诞节吃鲤鱼的习惯,而吃海鱼是西欧那些海洋国家的传统,比如十分著名的鲱鱼。

    鲱鱼是近海鱼类,捕捞难度小,尤其是西北欧许多大城市都在海港的附近,鲱鱼就成了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和我国的臭鳜鱼相同,盐腌鲱鱼也是因为腌制时盐度不够才臭的。

    到了大航海时期,近海的鱼类显然不能满足出海贮存的需求,于是欧洲的渔夫们除了传统的鲸鱼和金枪鱼之外,找到了另外一种可以大量获取的鱼类,这就是鳕鱼,而他们可没有冷冻保存技术,所以他们使用了最原始的办法——晒干!

    有意思的是,欧洲常吃的这些深海鱼类没有一种是用网捕捞的,金枪鱼和鳕鱼都是靠鱼钩钓上来的,只不过钓鲸鱼的鱼钩特殊了一些,所以姜田让海军研究院调查一番之后发现,要想发展远洋捕捞,只能是学习西方的经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