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二节、土地与农民(第2/3页)  擎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了尽头。

    而姜田和张韬一直在做的就是发展新的生产技术,摆脱现有生产关系的束缚,最终建立新的制度。听起来有点绕嘴,说白了就是砸碎万恶的旧社会,建立一个美好的新社会

    作为少数听过政治课的人,田虚海深知这个趋势是必然的、不可逆的,你只能顺应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可是他自己看的明白是没有用的,在他从小长大的这个圈子里,在他所处的这个阶级里,没人愿意听他的解释。

    所以他决定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与自己的封建家庭划清界限不可能,至少现在的他还能从这个家庭中获得许多助力,并且作为少有的“通晓”新学的年轻一辈,他也是很受重用的。

    于是田虚海就这样夹在新学改革派与传统守旧派之间,做一个自以为聪明的左右逢源的中间派,却不知这等于在两边都无法获得绝对的信任。如果不是太子的伴读之中,只有他这一个清流良家子,恐怕现在就已经被搁置一边了。

    张环虽然醉心于科学,但本身心智还未成熟,且张韬和姜田有意不让他表露出政治倾向,这其实是对他的保护,也是在图穷匕见之前维持表面稳定的必要手段,让保守派有种还有希望影响未来皇帝的错觉。

    因为公务繁忙,视察皇庄的时候姜田并没有跟着一起去,这就给保守派留下了操作的空间。于是当张环站在田垄边,亲切的询问劳作的农民是否能吃饱穿暖的时候,除了听到对皇恩浩荡的歌功颂德之外,还听到了这几个老农名对未来的各种担忧。

    “启禀殿下”一个长相很典型的老农向张环行礼“要说草民这辈子就属这两年过上了好日子,虽说依旧是佃户,但给皇家当佃户就是不一样,这两年不仅以前的捐派没有了,就连丁税都不用缴了手中也有些余粮了,听说本地的父母还要让所有的孩子们都去上学,这可是以前不敢想的好日子啊”

    这几句话也算不上是奉承,毕竟大伙都看在眼里,最明显的是这些农民脸色红润了一些,显然是能吃饱饭的。跟随视察的皇庄管事也是满面红光的,心说这老头果然会说话。

    “可可是”就在大伙以为就此作罢的时候,又听老人嘀咕起来“这孩子都上学了,家里的活计就没人干了。等小子们都长大了之后,要是皇庄里没地可分了,他们还是只能分老儿我租的地,到时候就算打的粮食再多也不够吃的。”

    “老老丈不必杞人忧天,一切自有朝廷和陛下做主。”皇庄的管事明显是把老东西、老不死的之类的词给咽了下去,当着太子的面只能说的文明一点。

    可老头的担忧也不是多余的,毕竟千百年来这种事情一直在轮转。皇庄不可能无限制的吸纳人口,早晚会出现人多地少的矛盾,尤其这里还是天津,皇庄的土地有一大部分是当年卫所里的军田,明朝的军屯制度最后变成了什么样,大伙心里都清楚。

    张环得到了自己父皇和老师的双重叮嘱,千万不能随意的解释政策或许愿,以免落下口实对自己不利。所以他也只能说一些万金油的回答。

    “这位老丈且放宽心,朝廷定然不会对此置之不理,等本宫回京之后,定会禀报父皇,定下一个万全之策。”

    见太子对自己和颜悦色的,老人的胆子也大了一点,除了连连歌颂太子仁德之外,紧跟着说出了最关键的一句“当今朝廷不是前明那般昏庸,定能为我等小民指条明路,如今政通人和每年交了公粮,换了租用农具的钱,还能有点盈余,许过上几年,老儿我也能在皇庄之外置上几亩薄田,给儿孙留点家当”

    这看上去很美好的愿景,一下子让陪同的吴远警觉了起来,皇庄的佃户究竟是皇家的私奴还是自由之身,这一直没有个明确的说法,很明显有人要用这一点做文章。

    听老头这么一说,其他的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