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章 老厂新张(第1/3页)  上海繁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首先是新厂房,王一元马上联系房东。在孙玉泉经理和纸箱厂谢老板的见证下,也不知是哪里冒出来的勇气,王一元一口气签下了十年的租赁合同。

    王一元没想到和颇感意外的是,台沪公司留下来并且愿意跟着去新工厂的员工,竟然有十五个之多,而且基本覆盖了印刷的各个工序。尔后,肖云华便带着这一大帮人去新工厂进行清扫清理,走线布线,机器位置的摆放规划等工厂搬迁前期准备工作。这些熟练工的加入大大的减少了新工厂前期招工的困难,使得开工的准备工作进展非常顺利。

    几天后,以肖总的意见为主导,王一元与公司就设备设施的转让,业务单元的处理等一些主要条款达成了一致。但其中有一条,关于台沪公司上海办事处副主任,王一元自愿主动放弃了台沪公司在这一职位的所有相关待遇。但他在条款里书面保证,台沪公司在上海的业务,不会有变化。对这份协议,肖总同意了。最后双方签字画押生效。

    王一元和肖云华特意想宴请孙玉泉经理。孙经理没有同意。但他们在工厂孙经理的办公室进行了一次谈话。主要是孙经理在说。他说道,我在台沪公司五年,今年67岁,估计也快干不动了。今天我们就不妨来说说台沪公司,或者是台商企业。

    孙经理分析着说道,讲到台商,我们首先要承认,台商也确实有他们的优点,他们大部分确实比一般的大陆企业要强。我个人认为主要有四。第一,产品质量过硬。他们更早接受了海外精益求精的理念。第二,技术创新。第三,打造品牌。品牌是企业的影响力号召力,是企业赖以延续的命根子,而我们大陆企业多半重利润轻品牌。第四,投资和管理。他们投资理念比我们更长远,台商的职业经理的职业操守也令人信服。

    他说道,这些都是台湾的企业在许多方面强过我们的地方,小王你们几个要好好着学习,如果能有一些领悟和体会,希望你们在新工厂中发扬实践,也不枉你们在台商企业工作的这一段时光。

    不过话说回来,孙经理最后说道,但我就是搞不懂,在大陆生活了那么多年的一些所谓台湾精英,还是那么天真,看不清。怎么就改不了老觉得台湾高人一等的臭毛病,况且台湾的企业一向对员工压榨得最狠,也不知道这些台巴子的优越感究竟是哪来的?

    没过多久,台沪公司把王一元前期的业务提成也计算了出来,因为过年前,也就是二月份以前的部分,已在上年度作为王一元的奖金发放,所以累计到当年七月王一元总的提成约四万五千元。这样,王一元手中的现金加起来大概有了不到六万元。这也是王一元有史以来,破天荒第一次手中有了超过五万以上的现金。

    这段时间,王一元利用交大mba学习的机会,找了很多关于公司,特别是股份制公司方面的很多书籍,还特意找老师学习咨询了不少相关股份制方面的知识。他之后找肖云华商量了好几次,打算在新的公司引入股份制,并且初步设想整个公司的成立和运营要按照公司法,全部照着正规股份公司的规范来操作。

    王一元还特意交代肖云华近期先到工人之间去透透风,看看反应,摸摸情况。

    他们最后商定,将公司整体股份定为贰佰万股,一股一元。其中王一元以设备设施,原台沪公司奉贤,金山和浦东客户转移给王一元的业务,加上五万元的现金共占股一百五十万股,肖云华出资二十万元占股二十万股,剩下的三十万股向其他原台沪公司的员工开放。股本分红两种方式,一是固定股息,年息6%,一是利润分红,由员工自己选择。

    意料之外,孙玉泉经理,师傅杜于乐率先各领投了两万元。员工们也都很踊跃,很快就认购一空,拾伍个员工或多或少全部都购买了股份,其中最多的是王丽萍,竟然入了十万股。就这样,这次股本资金总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