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4章 到底是要放下什么?(第1/2页)  上海繁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种是懂得感恩的人。觉空法师阐释说,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很多人说现在人心冷漠,人已经丧失了感恩之心。

    所有对别人的好,似乎都已经成为了一种应该、成为一种必须。朋友之间如此,同学之间也是如此,甚至于亲人之间也一样。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怨恨心生起,而消除怨恨最佳的方法,就是多从感恩的角度来看人和事。

    人不可能离开万物独自生存,生活在天地之间,包括吃一口饭、喝一口水,甚至于呼吸一口空气,都要感恩。能够如此,怨恨心就会减少。

    感恩是一种善行,我们要感恩一切善待自己的人,感恩世间万物,并且要知恩图报。一个人只有心怀感恩,才会懂得珍惜,懂得尊重,懂得付出,才会感受到人生的美好。感恩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这是一种福分。

    觉空法师说道,第四种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他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天,老和尚携小和尚云游四方,中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

    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继续与小和尚赶路。

    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

    一路走,一路想,小和尚终于忍不住了问师父: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女人过河呢?

    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心胸宽广,遇事拿得起、放得下,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但这世上谁又能真正拿得起、放得下呢?

    觉空法师说道,人一旦有了感情,就会对情放不下;有了钱,就对会财放不下;有了职位,就会对权放不下......有时候就是因为我们追求的东西太多,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不舍,所以才会不那么容易做到拿起、放下。

    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智慧。要做到“放得下”,就要有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生活简简单单就好,凡事尽心努力即可,不需过分执着追求;得到的及时珍惜,得不到的懂得放手;常以微笑示人,不要太计较得失;无论是锦衣玉食还是布衣糟糠,都以平常心对待。

    肖晓晓紧紧拽住王一元的手,低下头小声的说道,这位觉空法师,我看还是有两下子的。他说的很对啊,人生不多短短数十载,又何苦要去为难自己,要去为难别人?真的,有很多的东西,我也觉得还不如放下的好!

    王一元看着肖晓晓,微微一笑,说道,晓晓,你今天说话好像也是自带仙气,我怎么就感觉你和台上的这位法师,在言语上是这样契合一脉相通的呢?

    不过,我的理解,人生哪有事事如意,生活有怎么可能样样顺心?王一元想了想,说道,所以,不和别人较真,因为不值得;不和自己较真,因为伤不起;不和往事较真,因为没价值;不和现实较真,因为要继续。

    觉空法师最后双手合十,道了一声,阿弥陀佛。今天的讲座,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因为善良,所以宽容。生命太短暂,哪有时间遗憾,一分钟都不要留给那些让你不快的人或事。敢于承认错误、能够隐忍、懂得感恩,能拿的起放的下,这样的人一定会一生好命!

    做完讲座,觉空法师没有立刻就走,还和现场的信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有人问道,法师你刚才说:“放下”,到底是要放下什么,能和我们再阐释说说吗?

    觉空法师想了想,微笑着说道,佛经上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梵志拿了两株花要供佛。

    佛曰:放下。

    梵志放下两手中的花。

    佛更曰:放下。

    梵志说:两手皆空,更放下什么

    佛曰:你应当放下外六尘,内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