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1章 上坟(第1/2页)  上海繁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天一早,王一元,肖晓晓,小田,姐姐和大姑一行各自提了清明准备的“清明吊子”、三牲、鞭炮、纸钱、香烛等各式祭品,就去给自己父母清明节扫墓。

    扫墓在老家也叫做上坟。在农村,一般一块墓地有很多的坟墓,当然了,里面的逝者基本上都是自己村子的,更多的是不出五服的本家。

    这里就是一片古老的公共墓地,也是王家祖上一块比较集中的坟地。王一元的爷爷奶奶,还有父亲母亲,甚至还有更长的长辈,都长眠在了这里。

    所以上坟烧纸的时候,王一元不能单单给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烧纸祭拜,相邻的坟墓也要去烧几张纸钱表示尊敬,毕竟都是自己先人的邻居。

    当然他也知道,这些本家祖先的坟墓,他要是不过去烧纸祭祀,回去后就要被亲戚们戳脊梁骨痛说和指责的。

    还没上山,在山道的路边、山坡处停放了三三两两的摩托车。这些显然是早起的村民,赶早来到山上,给过世的祖先故人“上坟”,“插青”。

    家乡的习俗,对过世的祖先故人,每年有两次“上坟”。一是除夕早晨或者除夕之前,去坟地上坟,请祖先故人回家一起团年;二是清明节或节气之前去上坟,叫“插青”,在坟地挂上“清明吊子”。

    正是清明节期间,墓地上长短不一的纸幡,挂在坟头枝上。满坟山的清明吊子,在坟山上缨络流苏般的延伸开去,在微风中飘飘荡荡,或有黄白纸菊在飞花零叶中闪烁。

    在这种奇怪的感觉中,王一元仿佛听到有一种声音在提醒着他:该给父母上坟了,该到他们老人家的门前去拜拜了。

    上坟的人很多。这些人王一元都认识,但是都基本上都不大声说话,只是互相默默的点头打招呼。

    一行人来到父母的坟前。这是一座长锥形的荒草堆,枯黄的杂草之间已经是新绿泛滥。前几年立的石碑有些斑驳,碑面上的刻字颜色已不是很鲜艳,但还是可以清晰的看见,王一元,弟弟姐姐及孙辈的名字依次排列在碑面上。

    望着青灰色的石碑,王一元顿时有一种肃穆之感。这些碑面上的刻字,像是在无声地表述着儿孙辈的敬意和怀念。

    他随手拨拉开拜台上的有些潮湿的枯草,蜷身下去,开始清理被杂草掩埋的坟洞口,先燃上两根蜡烛,点上三柱线香。

    姐姐招呼小田,肖晓晓她俩开始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清理墓碑,把坟墓打扫干净。

    按照老一辈传下来的说法,修整坟头草木事关家族成员风水、身体健康和气运。一个干净、整洁的坟头有利于顺遂安康,不会生出旁枝末节的一些事。

    在农村,一般人上坟是要带上铁锹的。老家的习俗,清明扫墓的季节,不管后人身在何处,总会为了先人前往墓地祭拜,以解思念之情。除了满怀虔诚之心外,上坟时不少人往往会在坟墓上增添一些新土。添新土的意思是为祖先修补房屋,以防坟头土薄,影响祖业根基。

    王一元也想着在坟上添一些泥土。

    姐姐说道,培土,怎么添都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三下就行了。这三下的土必须要撒到父母的坟墓上,不能拍下去或者扣下去。扣和拍都是对父母的大不敬,也是不孝顺的。

    当然,上坟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在坟前插“清明吊子”。

    挂“清明吊子”是王一元老家独特的人文风俗。“清明吊子”是由招魂纸幡演变而来,缘于踏青插柳习俗。这种“清明吊子”以竹篾编扎,缀上纸花和纸花环,花团锦簇,彩带飘飘。

    王一元记得以前的做法,就是简单的用白纸剪成的纸串。“清明吊子”所表达的意思就是说,一座坟头清明是否挂青,是一个家族是否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父慈子孝的标志。

    现在人们对“清明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