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8.小铁梅(1)(第2/3页)  军嫂当低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你看人家多精明,知道躲不过去,干脆就把俩孙女送回老家,还有人照顾着,多好!

    两个姐姐都是刚高中毕业,大学不能考了,工作安排不了,只能上山下乡。好在爷爷托了人,把她们送回老家来,要不然还不知道会被派到哪里去。一看老家条件还挺不错,家里人都挺热情,一颗心算是彻底地放下了。

    队长拒绝了在徐家吃饭的好意,带着三个男知青走了,谁家都不富裕,不好意思白吃人家的。见外人走了,徐灵灵溜到厨房,塞给她娘几个鸡蛋。

    褚桂兰笑着点点她,知道这小丫头鬼着呢,这是怕被人发现,等人家都走了才拿出来。

    等把饭食端上桌子,徐丽珍俩姐妹都愣了,这不是老家吗?不是农村吗?怎么比她们家吃的都好?就那炒鸡蛋,她们的妈可舍不得一下子炒那么多。

    还是老家好啊!俩姐妹接过三奶奶递过来的筷子,埋头大吃,早上就没吃饭,饿坏了。

    把李小能心疼的,虽然是头一次见面,可这是自家孩子,天生的亲近。

    “瞧把孩子给饿的,都吃了啊,不够咱还有呢!自个儿家,不跟奶奶客气啊。”

    徐丽珍嘴里塞了馒头,笑眯眯地点头:“嗯。”

    接着吃,这炒鸡蛋真香。

    目前在徐家,一家子顿顿都能吃白面的是徐老栓家和徐大柱家,都是徐灵灵提供的。至于二叔和三叔家,孩子们吃白面还没问题,大人们就不够了。主要是她忙不过来,她在长个子不错,可架不住家里人越来越多,孩子饭量也跟着长。

    又加了这么俩能吃的姐姐,得,徐灵灵觉得吧,她奶奶家也快要加粗粮了。

    不过很显然,李小能根本不觉得吃粗粮有啥不好的。棒子面窝头算什么粗粮啊?搁前几年,那个都吃不上!

    徐家人聪明,磨白面从来不在一个地方,附近这些村的磨坊轮流去,谁也看不出啥来。副食厂有加工面粉的业务,人家用电磨,快得很,出的面也好,那就换人去。

    到了第二天一大早,五个知青就跟着一起出了工。俩女知青归徐家人教,那仨男知青也得有人带。都是没干过农活的,庄稼和草还分不清楚呢。

    褚桂兰和刘香一人带着一个侄女,在玉米地里锄草,得手把手地教怎么拿锄头,从来没摸过。不到一个小时,徐丽珍和徐丽华腰也酸了,手也疼了,胳膊也不听使唤了。

    “慢慢来,刚开始干活啊,都这样。”褚桂兰很有长辈风范,温声细语地安慰俩孩子。

    刘香在旁边笑:“你们俩先歇会儿,就这点儿活,俺们几个一会儿就干完了。”

    队长给每人分配好了任务,一上午锄一亩地,锄不好扣工分。至于几个知青,暂时不给安排任务,等学好了再说。

    知青们虽然干活不行,但也有独特的优势,到晚上学习的时候,不愁没人读报纸了。

    不但会读,还会解释。当然免不了有些跟村里人理解不一样的地方,但无法抵抗一群人的反驳,只能败北。徐家的俩姑娘从来不跟村里人争,人家有眼力见儿着呢,嘴还甜,见人就喊,一看就是老徐家的人,懂礼。那仨从北京来的男知青,刚开始还有些瞧不起人,在看到村里贴的标语之后,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学问高了。别的不说,就那笔大字,他们就写不出来。后来听说写大字的是一个还在上初中的小姑娘,还是个才十周岁的小姑娘,就更不说话了。

    男知青们开始从别的地方找存在感,别的不说,光北京的建筑就够他们炫耀一阵子的。

    这个时代的人对北京,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崇拜。每当男知青们说起北海、景山、颐和园、广场、纪念碑、大会堂,满村子的人立刻停止一切争论,先听听再说。

    徐灵灵偶尔也去听一听,从他们嘴里怀念一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