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0章 算学大师(第1/3页)  大唐技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会是这样啊!

    王鸥的三观有点崩裂了。

    她懂事起就开始读,太原王氏传承千年,家学深厚。藏甚至比皇宫都要多,王鸥又是一个喜欢读的人,她所看过的,不比任何一个鸿学大儒少。

    教导过她的老师,也都是当世名仕。从他们身上,王鸥得到的结论是,若想涉猎一门学问并不难,但若想精通一门学问,难如登天。因此博学之士常见,但精通一科的大师却罕有。

    但李牧的出现,却让她产生了动摇。

    他才十七岁。

    十七岁的少年,王鸥见得多了,门阀世家之中,像那样李世民十七岁征战天下的,万中也没有一个。十七岁正是骑马打猎,游手好闲的年纪。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圣人可不是说说而已,三十岁的时候,若能有自己学术体系,有自己的威望,已经是极不容易的事情了。

    可是十七岁的李牧,不但诗文无双,又发明了贞观犁,马蹄铁,印刷术,新式酿酒法哪一个,都足以称道。现在又展现出了他在算学方面的能力,难道这世上真有天才么?

    明算,在古代一直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也是科举常科的考试科目之一。通典选举中有规定,明算,试九章律、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各一条,十通六者为及格;试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及格。又试缀术七条,辑古三条,十通六为及格。

    简单来说,数学考试,考个六十分,就能高中。明算科及第,叙任的品阶是从九品下。从此之后,就不再是百姓,而是有官身之人了。

    看似非常简单,但科举之时,明算及第的人却是最少的,因为算学不像经义,能有一个具象化的理解。如论孝义,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孝义,就算自己不孝顺,没义气,也知道孝顺、讲义气的人是什么样子。但是算学,需要逻辑性,甚至想象力,对于古人来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古代的数学,除了自然形成的加减的概念之外。乘除的概念形成相对较晚,中国的乘法概念,有据可查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战国策等中可以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汉朝时期,把这些句子结合,形成了最初的‘九因歌’,也就是现在的九九乘法表。

    而‘除’的概念,一直到三国魏时期,刘徽注解九章算术的时候,才第一次笼统地提出。

    后世小学就在学习的四则运算,古人从春秋到三国,上千年才总结出来。即便如此,古代所运用的数字,最大也不过‘万’,通常都是千百之间,即便是如此小的数,演算起来也非常麻烦。因此,会算学之人,才能因此做官。

    但是今日,王鸥看过李牧的四则运算法之后,心里忽然有了一种感觉。以后明算一科,恐怕要发生变革了。李牧的四则运算法,虽然整体上并没有超脱九章算术的框架,但他所用的方法,却要简便不止十倍。九章算术是算学有一定造诣的人才能看懂的,而李牧发明这些符号,就算不识字的工匠,只要有人为他讲解,他也能够听懂。

    若四则运算推广开来,明算科再考原来的试题,能考中的人怕是要成百上千了。

    四则运算法令王鸥叹为观止,解开‘百鸡问’则已让她匪夷所思了。百鸡问出自邱建算经,其性质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哥德巴赫猜想’,邱建算经的作者北魏算学家张邱建想到了这个问题,但是穷其一生也没给出解法,所以附在中末尾,以求后人能够解答。

    但是后人不争气,北周算学家甄鸾和如今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都注解过邱建算经,但是都没给出答案。尤其是李淳风,他虽然今年只有二十八岁,但他在算学领域的成就却已超越古人。他二十六岁时重新编定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