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三章 刈麦(第2/3页)  战国野心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也有足够的经济底蕴,这种法律的出炉也就如同十月孕妇腹中的胎儿,十年为十月孕,如今只是瓜熟蒂落。

    索卢参敏锐地发现了墨家这一次制法的时间点,很值得琢磨。

    北面中原三晋将乱、秦人又有求于墨家,不得不说这是个值得玩味的时刻。不过秦人的事,算是锦上添花意外之喜,赵人的事,恐怕墨家早就有所谋划,若不然也不会派遣胡非子这样的人物前往邯郸。

    这些事他也只是自己猜想,并未多问。适又和他说为他准备了一些书籍,让他抓紧时间看看,都是这几年墨家在泗上的一些事,以及一些在学术上的讨论。

    之后的几日,便有几匹马奔向陶丘,以邀那些秦人入彭城商谈。

    同时,也快到了各地民意代表们收获完秋麦,准备前往彭城的日子。

    这些民意的代表,非是贵族,二十年前或许只是庶民,只是逃亡之奴。现在他们依旧没有贵族的名号,更没有因为曾经的一些功勋,便被封赏万亩土地世袭罔替,有的只是众人的信任。

    有些民意的代表,尚且还要亲自收麦。

    …………

    泗水河畔,曾经的沛泽附近,现在的沛泽乡间。

    正值收麦的时节。

    路上,前往彭城的吴起指着远处春麦麦田里的一物,惊奇不已地问道“那是何物?”

    身边的秦人都是常年在外地做护卫的,饶是见多识广,却也不认得。

    那一物在麦田里奔波,由三匹马拉着。

    三匹马在前,后面的那物像是一辆马车,但是比起马车更小。在“车”的左侧,有一堆木料,就像是妇人纺纱的纺车一样,宽宽地伸出一些木条,随着马拉前进,不断转动。

    这些在马车左侧的木条,约有六七根,每一根都有大约半丈多长。

    每一次转动,那些横着的木条都会将那些成熟的、金黄色的小麦压倒,然后下面的铁刀伴随着车轮的旋转,将这些被压倒的小麦割倒在地。

    一个中年人坐在那奇怪机器的马车上,不断地甩动着鞭子,马匹吃痛向前,那些麦子就平平地倒在地上。

    后面跟着几个人,将这些倒在地上的麦子收拢起来,选出一捆麦穗将一大捆的麦子捆扎起来。

    平整的、曾经是淤泥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子,这马拉的割麦机器用三四倍于人的速度将麦割倒。

    吴起镇守西河多年,西河的一些平原地,也引入了泗上早已流行的耧车。对于农业器具他也多曾见过,可是这样的古怪器具却是从未见过。

    原本麦子是贱食,一般都是作为军粮食用。后来随着水力磨坊的出现,西河等地也开始大规模种植冬麦。

    种植麦子,最为让人揪心的就是收麦。

    原本没有耧车,种麦的速度和收麦的速度相差不多。春日里种麦的时间也就那么多,与收麦的时间几乎相等,因而能种植多少麦子,就能忙过来收获多少麦子。

    可是随着耧车的出现,种麦的速度增加了,一人一马一车,一天可以种植十五亩的麦子,可是收获的时候,一个人就算用上墨家售卖的铁镰,也不过能收二亩。

    地广人稀,大量的土地因为铁器的出现而被开垦,可是收麦的速度也眼中制约着种植的数量。

    眼前这种古怪的器械,却能够三四倍于人收获小麦,吴起不由惊奇。

    遍问身边的人,却无人认得,吴起暗想,恐怕这又是和耧车一样的墨家新弄出的器械。

    如今墨翟虽然去世,可是当年公输班的弟子除了留在楚国的也因为墨翟与公输班之旧,多入泗上。墨翟原本就有一些木器弟子,泗上铁器已用近二十年,各种工具锻打齐全,这里的新器械也就层出不穷。

    吴起既知秦川适宜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