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二零章 诸侯侧目市井谈(六)(第2/3页)  战国野心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种东西做出的,只是怎么做的,却无人知晓。

    细作只知道往里面大张旗鼓的运盐,却不知道火药里面到底有没有盐。

    除了这些,在沛县的细作还回报说,墨家掌握的义师,不再用战车,而是用了马鞍和马镫。

    这东西也不是什么秘密,很容易就弄回了一具,墨家又说的很清楚,这东西可以“让骑士冲击开弓,不再需要两腿夹在马腹骑马,也可以双脚踩踏在马镫上借助腰力……”

    除了这些,还说沛县义师装备的火器极长,但是这些极长的火器并不售卖,说是担心好战之君用来兴不义之战。

    细作回报说,那极长的火器可以射百步,铅丸重一两,中人立毙,之时射速远迅弓弩,但是操练简单。

    这东西禁售,根本弄不出来,只能大致形容一番。

    吴起在看到马镫,听了那边细作转述的墨家的一些说辞解释后,他就知晓这东西必有大用。

    他极为重视战马,手下也有善于夹腿骑马的士卒,用以机动。

    他曾说:夫马,必定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冬则温厩,夏则凉庑。刻剔毛鬣,谨落四下。戢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驰逐,闲其进止。

    又说: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不伤于饥,必伤于饱。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无劳马。常令有余,备敌覆我。

    战车在平原决战确实无可匹敌,但是一些地方不利于战车,就只能靠步卒作战。而且车战一般也就直面冲击,很多时候吴起想要从两翼包抄的时候,都深感步卒行动缓慢,战车又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

    如今马镫出现,人马合一,似乎倒是可以训练一支用以冲击追杀或是威胁侧翼的骑兵,替代一部分车兵。

    他甚至想到,若是自己有炮,以炮轰击敌阵,趁着敌阵散乱的时机,以马镫骑手冲击散乱的敌阵,恐怕敌人顷刻就散。

    既这样,马镫与炮,都应无论如何弄到手一部分,而且应该告知魏侯这些东西的重要性,就以西河卒尝试。

    墨家既然认为只要不能轰开城墙的火炮都可售卖,吴起想这东西倒也可以用于野战。即便昂贵,也要买上一些,以作尝试。

    任何一种战法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他需要亲眼看到,编练成军之后,再定夺战术,但这之前首先要有。

    牛阑邑一战,已经表明这种城防和火器的作用,作为天下知兵第一人,他自然重视。

    虽说他也明白,牛阑邑之战获胜,并非全部都是军事胜利,但看过那小册子之后,也确信想要攻下这样的城邑必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从孙武子到吴起再到即将出世的孙膑,对于名将的要求便是进攻的时候没有机会也能创造出机会、防守的时候即便告诉天下人自己怎么守进攻方也难以攻破。

    墨家在防守上,有这样的自信,于是刊行天下,明确告诉守城怎么守,可即便知道,也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这正是可怕之处。

    小册子上并无大略,只有战术,和简单到家的算术,而这些东西,却正应该是不传之秘才对。

    思虑中,吴起解开自己的腰带,按照小册子上的模样,围成了牛阑邑的星芒城墙模样,按照上面的介绍重演了一番攻城守城之战。

    苦思片刻,以手轻点案几,片刻又摇摇头,显然在思考什么。

    亲信不敢言语,生怕打扰。

    不知多久,吴点头,摇头道:“公子击攻城有误。这种城防,就该猛攻星芒一角,一角破其余均破,就不该展开兵力三面围攻。”

    亲信急忙问道:“这是缘何?”

    吴起又让亲信解下腰带,对折之后正好围住了城墙的三面。

    他又将自己做城墙的腰带展开,取其三面长度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