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八七章 革故鼎新策无穷(十)(第2/3页)  战国野心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适其实一直在暗暗诱导楚人,看起来,墨者守城最大的依仗,按照适所说,还是等到三晋兵来援,而且从始至终一直都是以三晋作为这次解商丘围的唯一方式。

    听起来,似乎墨家上下是准备做个搅屎棍子,从而维持三晋与楚的争霸平衡,从而签订第三次弭兵会条约,划分三晋与楚的势力范围,保持一种微弱平衡。

    至少听起来是这样的。

    但墨家不是这么想的,适更认为这种微弱的平衡只会促成更大的战乱,后世无数的条约合约都验证了这一点:周天子分封体系的瓦解,要么诸夏一统,要么就是三晋与楚等国势力平衡出现诸夏的威斯特法利亚体系,从而引发更大的动乱。

    前两次弭兵会,都是宋国促成的,也因为晋的六卿之乱、楚的吴越崛起等导致了几十年的和平,但这一次不会再有这种可能了。

    只是既在商丘,适又这样引导,楚人不免以为墨家最大的底牌,就是等待三晋出兵、从而签订新约。

    适的话,听起来极有道理,但楚王却不这样想。

    他认同道理,但他也有自己的底牌,那就是商丘城内的贵族政变,只是他不可能当着墨家的面说:你们懂个屁,就算外部攻不破,但是城内出现问题你们又能如何?

    可这些话不能说,也就不能反驳适的道理,讷讷许久,又不知该怎么反驳,只好默然。

    一时间帐内尴尬。

    哪怕若有一骄傲无比的小将站出来说:自己能够一月破城……哪怕只是吹嘘一番,也总胜过此时的无言,可在场的都是身份高贵之人,楚人又多有失败被逼自杀的先例,各个贵族之间也都矛盾重重,一旦说出口,到时候攻不下可就不想死都得自杀了。

    适为了加深楚人相信墨者的底牌是三晋出兵的印象,又道:“墨者善辩,对于天下大势的掌握,想来也是独步于天下的。在守商丘之前,我们已派人前往三晋求援,此人言辞不弱于我,于天下的把握更甚。”

    “齐人内乱,三晋初封,吴起守秦,只要说清楚其中利害,未必就不如昔年申包胥!”

    他其实只是在恐吓,墨家根本不希望三晋出兵,或者说根本不希望三晋出兵才让楚人败退,那样的话,天下好战之君怕的只是“力量均衡”,而不是怕“约束天下”的墨家。

    至于求援于三晋这样的事,就算撒谎,依旧是无可寻觅,怎么都不可能找出漏洞,楚人不信也得信。

    这样说是在不断地隐隐告诉楚人:墨家守商丘的底牌,就是撑到三晋来援,所以不可能主动出击让商丘陷入危险。

    之前又用黄池、雍丘之战的例子打楚人的脸,让楚人颇为不满之余,也对三晋的兵势极为担忧。

    适见在场众人都不出声,又笑道:“我刚才是将楚国作为一心一人,说楚国不智。”

    “但楚国难道就是一心一人吗?我看未必。”

    “帐内诸君,难道就真的只是楚之王、楚之左尹、楚之司马吗?难道就没有私心吗?”

    “若有私心,楚国又怎么可以作为一心之人?所以我说,楚国不智,又要说在场诸君都不智!”

    他不等对方反驳,也趁着对方不知道这话什么意思、有些错愕的功夫,起身游走于四周,言辞激烈地说道:“为什么说帐内诸人皆不智?”

    “若商丘大胜,楚王必有威望,士卒归心,名望不下于庄王之时,这时候谁又能反对王上呢?”

    “我若为王,必要收封君之权、收封君之地、收封君之兵!”

    “楚地数千里,若立郡县、尚贤、选材、不论贵贱……则千里之土、赋税皆归于王;千里之士、才智皆启于王;千里之卒、勇力皆护于王。”

    “届时,一封布告:”

    “明法审令,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