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一章 背叛(中)(第2/3页)  战国野心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主券书之”,日后战争结束要照原价赔偿的。

    守城的整体战,更是需要征粮、征调民力,这些都需要郑君出面表示认可才可以实行,否则的话墨家不可能去拆屋建新城防的。

    在新郑的墨者不少,如果将民众组织起来,提出纲领性的变法条件逼迫郑君接受,效仿当年宋国事,这也是可能的。

    前提就是先接受守城的虎符,有合理合法的名义组织民众,至于说组织起来后宣扬什么,那就不是郑君能够管得到的了。

    众人又讨论了一阵后,迅速做出了表决,最终同意了主持者和徐弱的意见,选出三人为代表入宫和郑君谈判,在郑君保证事后会变法变革的前提下,接手新郑的防务。

    …………

    新郑宫室中,郑君乙已经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他此时算是真切体会到了当年韩侯的心态,大梁城之战前,郑国背弃了魏韩郑同盟,趁着魏韩出兵鲁阳的机会围攻了韩国都城,以至于那一年韩侯薨,导致了后续的一系列事件。

    韩侯薨当然不是被郑人围城杀的,但围城所带来的紧张和不安只怕也有一部分原因。

    郑君乙是万万没想到,魏国居然和韩国一起瓜分郑国。

    郑国和韩国的确有血仇,可郑国一直以来都抱着魏国的大腿,利用魏韩矛盾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为了魏国,当年郑国不惜和楚开战,王子定出逃,郑国公开表示收留,这都是为了讨好魏国,告诉魏国郑国的忠心,祈求魏国能够保证郑国的利益。

    郑国是魏国牵动韩国的绳索,这一点郑君明白也清楚,但也正因如此,才更应该保证郑国的独立。

    驷子阳之变后,魏国趁机吞并了郑国不少土地,郑君乙也只能表示认可。

    因为郑国三分,七穆中的驷子阳余党弑君,支持郑君乙上位,其余的六穆和驷子阳余党都有血仇,投降魏国也没什么可说的。

    驷子阳上位的基础,是复仇主义,当年韩子杀了郑君,在这个复仇主义的背景之下驷子阳脱颖而出,从那之后一直奉行对韩开战绝不忍让的政策。

    其实当时郑国的聪明人都明白,即便魏韩是三晋同盟,但魏国是乐于见到郑国打韩国的,只不过又不好意思说出口。

    驷子阳借助复仇主义的血仇之恨上位,魏国是很高兴的。

    明着在调停,暗地里对郑国颇多支持,用来牵制韩国。那时候三晋同盟还没瓦解,魏国也不好意思更不可能明着支持郑国削弱韩国,这就需要郑国的聪明人作出正确的决策。

    驷子阳被杀,太宰欣一派又被杀的绝户,其余六穆纷纷逃出都城返回封地,各自要么投韩、要么投魏,恰逢当年楚国大梁城之败、王子定分裂,倒是没有投楚的。

    偏偏泗上崛起,楚国编练新军得洞庭苍梧又平陈蔡王子定之乱,魏国急需韩国作为盟友,这使得郑国之前希望魏国保郑独立的战略彻底失败。

    失败关头,墨家出面,表示愿意帮助郑国,这当真是瞌睡了送枕头。

    全面倒向墨家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开始的时候郑国和墨家的谈判,也是紧抓住当年墨子止鲁阳公攻宋的道理来谈:儿子不肖,用不着邻居来打。

    郑君乙所考虑的,或者说墨家打动了郑君乙的理由,也就是“以待局势有变”。

    新郑单靠郑国守不住,但是天下不只是有韩国和郑国,所以只要能够坚守新郑一段时间,就可能会有各国干涉的情况,到时候魏国就可以借坡下驴,从而制止韩国吞郑。

    只能说郑君没学过矛盾论,不能够看清楚此时的局势。

    原本魏国有霸权,但这霸权又需要韩国的支持,所以对于郑韩矛盾魏国乐于居中调节,从而保持自己对郑和韩的控制。

    伴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